目录
第一章 认知方法论:网络法的肇始
一、网络时代的认知变革
(一)时代变革(二)认知升级
(三)法律思维的变化
二、网络法的未来:消失的互联网
(一)消失的障碍
(二)法律的可能
三、新时代法律人的三重身份
(一)自媒体的玩法
(二)产品和技术
(三)分享输出
四、网络商业模式的本质:流量
(一)寻找流量入口
(二)免费策略和双边市场
(三)流量争夺战
五、极简网络法史:中国互联网监管治理进化史
(一)给网络法下个定义?
(二)网络法1.0版本(1994~2000年):萌芽中的力量
(三)网络法2.0版本(2000~2014年):监管的圈地运动
(四)网络法3.0版本(2014年至今):中国将引领世界
第二章 电子协议:网络重构的基础
一、开放性协议:网络世界的无冕之王
(一)开放性协议
(二)协议基础层:TCP/IP和Telnet协议
(三)协议技术层:http和WAP(四)协议应用层:以CC0为例
二、电子协议点击生效的法律逻辑
(一)合同效力的信任来源
(二)电子协议的非信任感
(三)电子协议效力核心
三、电子签名:网络协议生效的基础
(一)电子签名概念之乱
(二)数字签名
四、电子协议:呈现形式及其司法效力
(一)公证:原初的证据王道
(二)时间戳工具:便捷可信
(三)第三方存证技术服务:未来趋势
(四)互联网法院式举证形式:颠覆想象
(五)打印件电子协议:无奈之选
五、网络格式条款合规的2.0版本
(一)格式条款被无效原因
(二)移动端的格式条款问题
……
【编辑推荐】
●体系全面:内容涵盖网络法史、电子协议、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网络技术、网络营销、数据安全、网络牌照、网络支付、细分市场等各个实务领域,已能基本涵盖互联网产品合规实务的各个维度,构成了互联网合规实务的“中台”能力。
●场景为王:互联网产品及模式的立足点是具体的业务场景,离开场景探讨合规问题几乎等于缘木求鱼,本书基于大量的合规场景深入浅出地解决现实困惑,并提出合规解决方案。
●能力提升:思维决定格局,操作决定能力,针对法律人提升解决网络法律问题的现实需求,本书不仅仅只从网络法专业及业务能力方面进行思考,更从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应当了解的互联网商业逻辑角度上,做出极具价值的分享。
【内容简介】
本书中所有的文章以及专研方向,都是日常积累和思考而得,但鉴于能力有限且总是“天外有天”,很多观点仍可能存在诸多的甚至极大的争议,也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的可能,更无法完全勾勒出网络法的全貌。
相对于那些已经有了标准答案的法律规则,作者更喜欢研究从未遇到过的业务场景或全新的疑难问题。
重要的从来不是对错,而是有没有独立思考。
这本书更应当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唯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麻策,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垦丁网络法学院及自媒体网络法实务圈联合创始人。
麻策律师专注于提供网络法服务,为诸多头部互联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涉及社交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及平台、短视频视听直播、网络文化、电子存证、云计算以及数据和网络安全等行业领域的合规工作,并代理诸多典型新型的涉网诉讼案件。
合著《大数据战争:人工智能时代不得不说的事》《网络法案》《电商法律实用案例详解》,参著《互联网企业隐私政策研究与实例》等书籍已经出版,是知乎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
【前言节选】
网络法是时代赐予新一代法律人最好的礼物!而我们,正在构建全新的法律底层规则的通识。
很多人喜欢将互联网法律和网络法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实践中,互联网法律领域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法律人通过互联网赋能,提升营销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促进已有法律专业领域的提升。而网络法则不然,它甚至没有严格的定义,其关注的是当我们整个社会法治体系转向网络化,或整体社会生活在线化迁移后产生的全新法律问题,例如网络模式准入、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和数据、电子商务、虚拟货币及网络支付、网络知产以及电子协议等,其中有很多全新的法律问题,有些是从传统部门法中炼取而至,而更多的其实可能是“凭空而来”或推倒重建,比如区块链、社交电商、数据和隐私权利、互联网支付、人工智能等。
这些网络法问题,兴许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通识,就像工业时代每个人都开始懂得用电一样。在立法领域,《网络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已颁布,接下来很快就有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立法以及数据立法,而中央网信办加速发布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令人应接不暇;在司法领域,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横空出世后,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也已步上运行日程,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范,开始了在线化司法的实践探索,还有更多各地的仲裁机构也开始了在线化仲裁的落地。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深感互联网模式合规的复杂度。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合规工作从入手之时变得异常陌生,每条业务线、每个产品及运营在涉网那一刻起都会焦虑,商业模式是否合规、法律依据完全没有、执法天平讳莫如深、司法案例寥寥无几,以及竞品参考是否可信;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合规焦虑?商业社会在曲速发展中前进,以往的五年规划或年度计划已变幻为现在的以月度为计量,互联网企业要么生要么死,可能就在一瞬间。法律在这个全新的社会中,已不能完全沉浸在“长期”研究之中,也不能仅仅指出风险,而必须在规则不明那一刻,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而如何锻炼自身解决网络法律问题的能力呢?个人拙见:一是认识升级,拥抱互联网思维;二是了解产品和运营,懂得互联网产品及运营的商业逻辑;三是网络法专业的积累和专注,果断地放弃非相关业务,涓涓细流汇成实务技能;四是要不断积累业务“场景”,以场景作为起点而不是从法律出发进行研究。
我认可相信的力量,100多年前,当电刚被发明出来时,我们以为它只能带给我们电灯中的光明,但过了50年,甚至100年后,我们才真正发掘出电的魅力,电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智能化时代。互联网也是如此,我们现在似乎觉得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认为,其实互联网才刚刚开始,5G也刚开始,网络法也刚刚开始,未来的一切未知都值得我们开拓和探索。
新一代法律人在网络时代下,需要不断积累并为这个社会勾勒出清晰的网络底层规则。麻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