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镜子》
导演:范永东 卢钊凯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语言:普通话
首播:2017-04-19
集数:3
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 “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影片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正如有人评价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为人,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那些“问题孩子”并不是天生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父母”,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变成了问题孩子。
家庭对孩子影响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够让孩子拥有他们的天地。
“这个片子对我个人而言就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我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包括自己的个性,搞清楚了以后,如果你当父亲、当母亲会做得更加自然、从容和成功!” 《镜子》的导演范永东也是一位父亲,他通过这面“镜子”看清了自己,看清了父母。
与父亲断绝关系是范永东叛逆的极致,但是在《镜子》两年的拍摄和制作中,他终于打开了心结。“所有的性格塑造,所有的这种思想的来源,我都找到了。找到那一刻,你会觉得特别的轻松,看着父亲的时候不再皱着眉头,突然就觉得理解他们了、和解了。我觉得我因为拍这部片子,和我父亲彻底和解了。”范永东表示,制作团队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更想探讨的是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
“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范永东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中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值得家长,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一看。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卢钊凯也表示,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最终每一个人还是要靠自我成长来完成整个过程。(栎之/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