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又是一年毕业求职季。日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上海3518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五成受访毕业生愿意参与“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有79.4%的受访求职毕业生选择留沪工作,沪籍毕业生希望留沪比重为98.0%,非沪籍则为69.1%。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去创业、去基层一线、返回家乡小城……近日,在走近部分已经成功就业的大学生后,记者发现,今年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但因为有政策的扶持、学校及各个部门的帮助、有自己的理想与初心等原因,当下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季的洗礼中,就业方向呈现出“理性” “多元”等特点。
学有所成后 他们心系家乡未来
“我就想为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一点一滴做起,发挥自己所学,做一颗中国航天事业的螺丝钉。”黄姝婷是2020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经过这次特别的求职季,她在家乡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现入职内蒙古航天红岗机械有限公司。
“我出生在集宁一个北疆小城,在考到东华之前,从未出过内蒙。”作为一名北方女孩,黄姝婷于2013年考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她坦言,刚刚来到这霓虹闪亮的上海滩,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些彷徨的。在学校做学生工作,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实习,在上海市黄浦区挂职学习,多次担任展会志愿者……遇到彷徨时,黄姝婷决定“做了再说”。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最终,成绩优秀的黄姝婷从实践与学习中获得了满满的求职“底气”。可以说,黄姝婷在上海就职毫无压力。然而,令大部分人诧异的是,她选择了返回家乡到西部就业。
“每天能听到乡音很亲切,家乡很需要我们学有所成回来贡献力量。我现在所做的事,能被公司所需要、被祖国所需要,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孝敬他们,这些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是用物质换不来的。”黄姝婷说道。
学成之后,想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与黄姝婷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李萌。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兵团人,李萌在求学伊始就立下了回家乡工作的志愿。对渴望为家乡出一份力的她来说,石河子大学成为了不二之选。“在教育这片肥田沃土中,我会继续用热爱与担当,帮助更多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李萌认为,相较于“西迁”时期的大环境而言,目前西部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对西部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不断推行。未来的日子里,李萌希望尽己所能,继续热爱自己的热爱,坚守最初的坚守,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抓住机遇 他们扬起创业的风帆
“将求职与外在大环境相结合”,这也是本届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文瑞是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与周围选择考研或忙着找工作的同学相比,他显得有点“另类”。眼看着就要毕业了,是留在上海还是返回老家创业呢?这是个问题。经过几天的辗转反侧,他最终还是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家乡,去帮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
有“冬早蔬菜之乡”美誉的云南元谋县,往年农产品畅销国内外,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洋葱严重滞销,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的价格经历了过山车,暴跌近70%。文瑞发现,在家乡,果蔬邮件处理与运送调度之间总是沟通不畅——运输调度不足导致水果腐烂;运输调度过大又使运输成本增加。怎样才能让成熟蔬果真正运送出去,最大化减少运输损耗,优化资源配置?文瑞选择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做信息处理和调度工作,为果农和管理货源的公司架起沟通的桥梁。
据了解,最初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文瑞是靠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一路走过来的。“整个过程就像拉锯战,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不过能将一份份果农的产品发送出去,我很享受这份忙碌。”文瑞称自己做的只是“杯水车薪”,他希望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处理带来更加先进的自动化技术,造福更多老乡。
乡村,值得更多年轻人去奋斗,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专业2020届毕业生陈柔珂,也将自己的创业目标定在了“农村”。记者了解到,陈柔珂带领的团队设计出了一款分布式生活污水净化微系统——净污宝,能结合过滤技术,使氮磷含量极高的污水处理后可直排所有地表水源或直接回用。
“我们这款产品可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场景,如别墅、农村等,具有处理率高、排污少、加药少,集成程度高的优越性。”陈柔珂告诉记者,一体化的洁水罐能将污水处理过程集成到较小的空间里,方便改造亟需污水处理的村落和景点,可节省1/2的土地租赁费用。其高度集成性,也可以做到无人值守,节省87.5%的人工费用,仅需聘请1/20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即可上岗。
就业困境中 他们收获诸多“温暖”
叮铃铃……东华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邓雯的手机响了,接起电话,这是一则来自上海王宝和大酒店的签约通知。从去年秋天开始求职,经过8个月的不懈努力,邓雯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为即将结束的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8岁身患骨癌,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手术,永远失去了右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邓雯是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站”起来的。在温暖中长大,也让邓雯更加希望回馈这份爱。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邓雯考取了东华大学,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志愿服务岗位,本科三年累计工时达260小时,抒写着新时代青年党员身残志坚的阳光人生,并被评为“2019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2019年9月,邓雯同学开始了求职之路。最初的互联网行业虽说“热门”,但岗位多、类别杂,使得他接连碰壁。那段时间的邓雯,开始变得有些消沉和焦虑。“他的就业意向是啥,我来帮忙问问。”“阳光、善良、乐观、努力的好孩子,大家一起来推荐!”……在得知邓雯的情况后,东华大学高度重视邓雯的就业情况,积极发动教师及校友联系企业、街道等为其寻求就业机会。在多方帮助和邓雯的努力下,终于在今年5月末,邓雯获得了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财务岗位的工作机会。
“从8岁患病至今,一路走来,我得到了来自各方无私的帮助,我很感激,也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在整个求职的过程中,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通过自己的整个求职经历我明白一定要不断地去尝试,以平常心面对每一次的面试并充分吸取经验,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邓雯在拿到offer时这样说道。
在就业困境中,“发光”的邓雯吸引了多方帮助,最终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发光”的小汪也是如此。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小汪从今年3月份开始通过网上招聘等方式,想要寻找一份心仪的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小汪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那时候,我简历也投了很多,但是没有公司联系我。”3月底,挫败感满满的小汪,收到了一通特别的电话。“那时候,市总工会的老师就联系了我,知道我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详细登记了我的就业信息与需求,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一家公司联系我了。”小汪告诉记者,经过网上与线下面试,自己已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就等六月份毕业后入职了。
小汪为何会被市总工会“盯”上?其实,这得益于市总工会聚焦重点对象,落实就业精准服务。据了解,在疫情期间,市总工会已对本市882户第一、二梯度帮扶困难职工家庭档案进行排摸发现,现有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114人。在先期梳理、排摸的基础上,对困难职工家庭中有就业需求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由市总工会每人推荐至少3次合适的面试机会。对困难职工家庭中有见习需求的大专院校学生,由市总工会优先安排工会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
此外,各级工会还根据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重点聚焦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返城农民工等群体,对困难职工家庭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精准就业服务。如:长宁区总工会结合开展“春风送真情,就业暖人心”系列就业帮扶活动,重点针对区内困难职工家庭及成员,安排多次线上推荐面试的机会,并对有需求者提供线上技能培训服务;闵行区总工会发动区内劳模企业,建立线上“就业超市”,主动为区内困难职工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就业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