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毒品预防教育也应当从孩子抓起。市人大代表李向农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毒品预防教育缺乏应有的课程时间保障,学生和家长对新型毒品的认识不足,且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毒品教育教材相对滞后。为此,他建议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设置中单设必修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
李向农代表以一组数据为例,截至2018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同比下降5.8%。其中,35岁以上114.5万名,占47.6%;18岁到35岁125万名,占52%;18岁以下1万名,占0.4%。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已成为吸食毒品的主力军。他指出,禁毒工作总体向好的同时,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种类多样化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些毒贩为吸引消费者、迷惑公众,不断翻新毒品花样,变换包装形态,诸如‘神仙水’、‘娜塔沙’、‘0号胶囊’等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李向农代表表示,这些毒品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供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给监管执法带来难度。不少新型毒品会以让人无法理解的名字出现,如市面上新出现的“犀牛液” “蓝精灵”等几种毒品,一些毒品以奶茶、口香糖等外观出现,难以辨认。仅“犀牛液”这一项,2018年上海市公安机关就先后侦破3起此类新型毒品专案,抓获犯罪嫌疑人90人,查处使用“犀牛液”人员80余人次。
针对新型毒品层出不穷给毒品教育预防工作带来的挑战,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自2003年春季开始,全国中小学校关于毒品预防教育的专题课程就被规定为两个课时。尽管总体来看,上海学校课时安排符合国家要求,能够满足中小学生禁毒知识普及,但在具体实践中,毒品预防教育的课时要求却难以得到具体落实。他指出,目前专题教育的形式较为松散,专题教育课程整体的内容十分庞杂,毒品预防教育仅为安全防范类别下的一个小类,禁毒教育内容与实际课时安排呈现僧多粥少的状态。毒品预防教育不在专题教育重点实施建议内容之列。
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新型毒品的认识不足。如一些毒贩就利用家长迫切提升孩子成绩的想法,推销所谓的 “聪明药”。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阿得拉、莫达非尼三种药物,均为国家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一旦食用会让人处于兴奋状态,作用原理同冰毒类似。
与合成毒品种类不断翻新相比,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毒品教育教材相对滞后。目前上海市范围内主要的毒品预防教育教材是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教案集》和2011年出版的《上海市合成毒品预防教育教案集》。面临新型毒品种类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这两本教材缺乏对市面上流行的新型毒品的种类、形式和危害相应内容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为此,李向农代表建议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设置中单设必修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并确保一学年两课时的基本要求,提升青少年识别、防范、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定期组织禁毒一线的公安干警和长期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更新毒品预防教育教材和视听资料;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试点校建设、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他呼吁创新禁毒预防教育模式,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禁毒宣教主阵地的作用,又充分依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着力纪实性,丰富“互联网+禁毒宣传”内容,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