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禁毒;风采

坚守“战场”的那一抹藏蓝

本文字数:3182

王昀和同事们“挖空心思”确保场所安全

储华富教戒毒人员七步洗手法

  今年农历新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蒙上阴影,那些本应与家人团聚,享受难得假期的人们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迎战许多的未知与风险,他们中有医务人员,有社区工作者,有人民警察……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管理科科长王昀也是其中一员。

在强制隔离戒毒所这个没有硝烟的“寂寞”战场上,王昀一度连续坚守了60多天。面对女儿“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的提问,这个在同事眼中一向坚毅、有决断的男子竟然一时语塞,鼻子也有点酸……

“杞人忧天”主动请战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只有大家都为抗‘疫’尽一份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才能换来真正意义的团圆。”1978年出生的王昀在今年年初接到防范疫情的通知后,是主动请战的。他觉得,虽然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相较于其他开放式区域,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都要低得多,但一旦发生疫情流入,也必将成为重灾区。因此,场所疫情防范,就是要未雨绸缪,就是要“杞人忧天”。

为了切实将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场所的绝对安全,王昀主动放弃休假回到所内开始工作。

到底怎样才能切实确保场所安全?王昀可谓“挖空心思”,他结合上级要求和场所实际需求,充分分析、研判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漏洞,积极协助所党委拟定疫情防范工作方案。

对涉及戒毒人员管理、民警上岗规范、场所消毒以及人员隔离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一一制定了具体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实施细则、应急预案。这些预案为疫情防控期间,场所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为了确保预案有实际可操作性,王昀则多次通过会议研判、现场查看、视频回放巡查等方式,积极了解民警轮岗执勤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戒毒人员基本信息和思想变化情况,理清时间节点、明确工作要求,坚决将各项措施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场所安全。

戒毒人员突然发高烧

今年2月的一天晚上,高境戒毒所的一名戒毒人员突发体温异常,经测量高达38.9℃。在这个特殊时期,发高烧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所里对于发热、干咳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的戒毒人员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只要按照流程执行即可。但王昀还是放不下心,最终决定由他自己承担本次离所就医期间的押解任务。同时,要求事发大队将该戒毒人员所在小组以及密切接触的人员就地隔离,对相关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经过医院诊断,初步排除这名发烧戒毒人员患新冠肺炎的可能后,王昀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才落地。

王昀将发烧的戒毒人员妥善安置在医院隔离观察后才返回戒毒所继续工作。那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戒毒人员出现身体不适,民警会安排他们及时就医,但当王昀自己病了的时候,他却不肯看医生了。

由于疫情期间连续高强度工作,王昀的老毛病——肠胃炎又犯了。领导劝他好好休息,等身体好点了再继续工作,可王昀却不听劝,吃完药就立即返回工作岗位。“都是老毛病了,轻重我自己知道。大家都在一线努力,我更要以身作则。”

无法回答女儿的提问

从1月26日至3月底,王昀连续在所内工作了两个月,每天忙忙碌碌,只有在晚上与家人联系时,思念、疲倦与歉意才一点点爬上心头。

家中年幼的女儿、年迈的父母都需要人照顾,生活的重担只能由妻子一人来扛。正月十五晚上,他给家人打电话,听着女儿忽然开口问道:“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一向坚强的他竟一时无言以对。

妻子听出了王昀的不对劲,连忙安慰他说:“不用担心,有我在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工作,把工作干好了就是对家里最好的回报。”

作为儿子,王昀未能照顾年迈父母的身体;作为父亲,他不能陪伴女儿,缺席了她成长的重要时刻;作为丈夫,他更是愧对妻子,没能在最艰难的时候陪在身边。这些愧疚是王昀无法弥补的,但他很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将对家人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因为他知道,没有大家,何来小家。只有大家都为抗疫尽一份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才能换来真正意义的团圆。(记者  徐荔  通讯员  丁灿)

当平凡的她化身为“警衣卫”

有一种付出叫做不计回报,有一种坚守叫做默默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爱岗敬业。她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有的只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几十年的尽心付出。当疫情来袭,看似普通的她却化身为随时待命的“救护车”、监管场所的“警医卫”,守护一方平安。

她,就是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中心医生储华富。

随时待命的“120急救车”

储华富今年47岁了,作为青东所戒毒医疗中心的内科专家,她常被身边的同事亲切地称为“储姐”。“储姐”平时很低调,却散发着让大家安心的能量,仿佛无论什么事交给储姐,她都能妥妥地完成。也因此,当疫情突如其来,符合执勤要求的储华富成为了青东所戒毒医疗中心第一批执行封闭执勤任务的医务人员之一。

1月27日,接到封闭执勤的命令后,储华富没有犹豫,安排好家人的生活,火速进入了战“疫”状态。

“第一批封闭医务人员本来就少,我作为医生,更应该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虽然不在一线抗疫岗位,但对储华富来说,她是医生,所内所有人的健康安全都是她要负起的责任,这个担子一点都不轻。储华富必须克服医务人员紧张的情况,妥善落实巡诊、就诊、急诊工作。

“这个口罩上面的小铁丝要捏紧。”

“这是七步洗手法,你们要牢记!”

“你的高血压要严格按时服药。”……

每天储华富都要戴上口罩,提着两个大药箱给所内戒毒人员进行体温排查和巡诊,叮嘱他们正确戴口罩、洗手,按时服药等等,同样的话,储华富一天要说上好几遍。

一天两次的常规巡诊、不定时的突发出诊……在封闭执勤的那段时间里,储华富像陀螺一样,在各大队之间来来回回走好几遍。特别是戒毒人员半夜发生紧急情况,她都要随时准备出诊,就像一部随时待命的“120急救车”。

由于吸毒人员一般体质差,免疫力比正常人弱,较之常人更容易感染上新冠病毒,加之戒毒场所环境封闭,一旦有人员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储华富作为“守关人”,牢牢把守着诊疗“第一道关口”,及时区别病人的轻重缓急,严格转诊。为了尽量少转诊病人,储华富还承担起了外科的部分工作,主动为一名背部有脓肿的病人切开引流,消毒、换药。

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之外,储华富又化身成为三尺讲台上的“特殊老师”,发挥专长,为戒毒人员进行新冠肺炎及相关疾病知识讲座,普及疫情防控常识,培训戒毒人员熟练掌握“七步洗手法”,消除他们因为未知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提高个人防护能力。

“警衣卫”不为人知的“秘密”

储华富的靠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真功。”翻开储华富的工作记录本,工整的字迹记录着细琐的日常工作,包括所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戒毒人员的情况记录,重点人员的身体情况定期巡诊,以及戒毒人员出入院情况等等大事小情,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内容,储华富却仔仔细细地分门别类,记录得完整规范。

当身边人夸赞储华富的认真细致时,她却淡然一笑,半开玩笑地说,“年龄大了,脑子不好用,记下来省得忘了,避免耽误工作。”或许就是这份已经成为习惯的认真与敬业让储华富夯实了业务能力,成为戒毒医疗中心的业务骨干、工作标杆。

有人说储华富是场所里的“警衣卫”,在充满压力与挑战的情况下,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化繁为简,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类事件。然而,在这一份从容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储华富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患有甲状腺疾病,较长时间的封闭执勤让她的身体出现不适。而她的丈夫则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两人都各自执行着自己的任务。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只能拜托老人照顾,可是今年4月,储华富的母亲不慎受伤,右脚踝骨折。本该回家照料老人的储华富却因为担心医务站警力紧张,没有声张此事,只是在详细了解母亲情况后,及时聘请护工代为照顾母亲。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储华富才有空联系家人,关心母亲的恢复情况……

储华富的故事似乎没有惊涛骇浪,但就是这样一份看似日常的坚守护卫着所有人的平安。

(记者  徐荔  通讯员  王文进  周建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风采 A15 坚守“战场”的那一抹藏蓝 2020-06-24 2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