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翟梦丽
去年7月,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
一年时间过去,上海的垃圾分类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走访了解到,垃圾分类已逐渐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好习惯,并探索出“科技+监管”新趋势,助力垃圾分类取得进一步的实效。
AI让垃圾分类更简单
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的中山公寓,如今志愿者的工作被大大减轻了,因为他们有了AI机器好帮手:“爱分减”。
早上9时30分,家住中山公寓的张阿姨拎着三大袋垃圾来到垃圾厢房,“嘟”一声,机器感应到有人前来,厢房的垃圾窗口自动打开。扔完垃圾,张阿姨再拿着小区的门禁卡在设备上轻轻一刷,自己刚刚的投放行为就已经被监测记录。
原来,垃圾箱上方的摄像头已经将刚刚扔进的垃圾拍摄成像,后台还会根据投放行为的准确度进行打分。“今天分得不错,继续保持!感谢您对环保事业作出的贡献!”“这个东西好用!”张阿姨感叹道:“也不用志愿者在旁边引导我们了,干得对、干得错立马就知道。”在垃圾分类数据化监管应用平台,张阿姨的个人账户显示,6月份,她已经投放了51次垃圾,其中有38.9千克的湿垃圾,投放得分为96.46分,每天的投放得分也已自动生成为可视化表格。
“爱分减”拥有智能识别系统和语音提醒功能,摄像头“看”着每个拎着垃圾袋投递的居民,一一对他们进行智能识别,计算机通过上千次学习积淀,对投放垃圾中的混和物能够准确判别,对分类好的居民进行智能化语音表扬,对分类有问题的现场直接告知,还配备了自我评价器。如果投放错误怎么办?摄像头会将投放错误者图像截取下来,工作人员会上门进行批评教育,如若几次教育仍旧无效,城管可以上门进行执法。使用“爱分减”后,小区多少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破袋?居民每日投放垃圾量有多少?违规投放行为有多少?小区需要配备多少垃圾桶?垃圾什么时间清运合理?这些原本头疼的问题都一目了然,迎刃而解。
通过AI机器赋能,志愿者和其他配套工作人员的人力付出可大大减少。原本对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的专班工作人员需要巡回不断检查,现在通过“爱分减”,只要巡查就可以了。在此之前每个垃圾厢房都配有一个管理人员,因为有了智能化的监测与分析,现在1个人可以管到3个4个厢房。
“哎呀!一不留神,扔垃圾的时间又过了!”由于定时定点扔垃圾,居民市场因为错过投放时间只能望垃圾兴叹,到了夏天,湿垃圾放在家中的异味也让人十分头疼。除此之外,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投放时间也通常不匹配,因此,垃圾厢房旁,常常有小袋垃圾。在中山公寓,因为有了“爱分减”,误时投放的人员和我们的家政服务人员,可以刷卡去投放去,扔垃圾的行为也能记录。
语音智能提醒让监督巡查更有效
“您好,这里是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城管中队,为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请您配合回答一下问题……”智能语音机器人用愉快的话音和声调,每周一次与476家商铺和46个单位负责人逐一沟通联系,解释和宣传上海市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和规范。
原本对于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街道垃圾分类推进小组的专班工作人员和市容协管人员每天要上门去督查,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这个智能语音机器人准确掌握各个商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状况后,就会快速导入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数据,可溯源、可回播,方便街道执法人员有效、简易地获得巡访结果,并根据工作需要调整或加强对特殊商铺的巡访,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数据流闭环,不断提升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以前要靠单一人力密集上门访查展开的工作模式,现在彻底改变了,智能机器人仅用半天就完成与所有商铺和单位负责人的沟通,是一个很敬业称职的巡检员、宣传员、统计员。
“用了这个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太方便了,真正做到了全自动、全覆盖,以前需要2至3周才能摸清的商铺垃圾分类现状,现在4个小时就全部搞清楚了。”商铺垃圾分类巡查的液光集团周桥分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系统解决了数据源分散、有数据没结论的问题,工作人员巡查执法更有针对性。目前沿街商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实效一下子提升了20%。”现在,工作人员只需每天进行抽查。
首个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上线
如何更快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让垃圾分类管理更加精细化,有的放矢精准监管,也是考验管理者智慧的问题。
日前,静安就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方面作出探索,上线了上海首个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添睦e览通”有的放矢地剖析每个小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助力垃圾分类取得更大实效。
在天目西路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显示屏上,一颗蓝色“心脏”划分成13个区域,27个红点散落其中,呼吸般闪烁。监控员用鼠标点击红点,红点所代表小区垃圾分类档案便映入眼帘,包括这些小区近期的第三方抽检分值,以及未整改的具体问题。
“异常警报通知:12时09分古北小区小区箱房点位发现有小包垃圾,请物业负责人及时处置,并上报处理结果。”天目西路街道垃圾分类“e览通”系统大屏幕上,代表古北小区的红点闪烁起来,一条异常警报信息出现。随后,系统自动生成了本次异常事件通知,同一时间推送给汉中小区的物业负责人。
“自从使用了‘添睦e览通’,我们保洁工作虽然更加紧迫了,但是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古北小区物业负责人说。工作人员按照要求提交整改结果,完成消项。
据介绍,一旦抽检发现问题,系统会不厌其烦地推送短信,并根据整改完成的时间,把小区分成1小时内整改、4小时内整改、12小时内整改和12小时内未整改等档次,持续向垃圾分类责任人输送压力,督促其整改,极大提高了问题处置的精准度和处置效率。记者从天目西路街道了解到,试点成熟后,“添睦e览通”将推广到街道内的商务楼宇、沿街商铺,让大数据推动单位垃圾分类实效的提高。
也正是这样的精细化监管,让静安区垃圾分类正进一步取得实效。来自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静安现居民区推进垃圾分类及绿色账户工作累计覆盖38.6万户,推进强制分类的机关(含大楼)33家、企事业单位575、菜场38个、学校150所、医院47所、公园10座。静安区全区日均分出湿垃圾486.6吨/日(指标数271吨以上),各类可回收物达311.87吨/日(指标数177吨以上),全区干垃圾产生量日均控制在838.83吨。
静安:今年来查处违法案件181件,金额25万余元
此外,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无疑也是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推力”。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健全全程分类管理体系,目前,静安区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地执法检查,并成立执法检查组。
近日,执法检查组实地检查了天目西路街道古北家苑、嘉里企业中心、静安洲际酒店、上海市儿童医院垃圾分类情况,重点检查四类场所的法规宣传教育情况,垃圾厢房改造、分类容器配置等分类投放设施、以及两网融合站建设情况。
据介绍,此次执法检查将持续至8月。“我们会将检查中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形成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后,交给区政府研究处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执法部门,静安区城管执法局严格执法。截至今年5月,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42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7066次。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共查处生活垃圾违法案件181件,处罚金额250990元,查处违法主体中,单位49家,个人132人,为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
与此同时,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垃圾分类仍存在部分问题,有上升空间。比如,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分类的习惯,但在公共空间的意识上往往还存在缺失,例如道路上、公园里、商场内的分类效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型商场和餐饮企业依然是问题的“重灾区”,及时发现、取证、处罚也有一定难度;垃圾分类的端口设置流程规定上仍需优化,需进一步细化明确流程管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