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推荐序 病房内的另一个世界
推荐序 生命的价值
作者序 聆听
第一章 当爱与死亡交会
故事,从这里开始
神的代理人
倾听
你听得见吗?
何时才算做好道别的准备?
囚犯之心
急救代码
13号星期五的夜晚
大结局
我……能说什么?
早殇
结婚证书
什么是关怀师?
一名侦探
观察员
(略)
【编辑推荐】
1.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的肆虐给全世界带来无数生离死别,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会帮助你找到答案。
2.书中故事均取材于作者的真实见闻。现实往往比虚构更令人震撼,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易引起共鸣。
3.作者以心理学家的身份提出专业分析,让真实的悲伤与恐惧最终回归理性:更好地理解死亡,更好地珍视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生命总有终点,但爱与希望永恒。
在死神背后唤醒爱的心理学家,讲述26个生死之间的真实故事。
让悲伤与恐惧回归理性,更好地理解死亡,更好地珍视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陈永仪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并曾在美国的医院担任关怀师和紧急救护技术员。她将职业经历中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关于生命的故事记录下来,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抚慰人生,带给读者更多的感触与思索。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患上绝症的囚犯,有痛失孩子的父母,有拒绝急救的老人,有送别父亲的少女……故事中有人性,也有生命本身,作者是亲历者,是讲述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聆听者。
【作者简介】
陈永仪,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心理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硕士,罗格斯大学健康心理学博士,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曾任教于美国西点军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现任美国执业心理医师,荣获美国罗格斯大学最佳教师奖、美国心理学协会论文研究奖等。陈永仪教授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在接受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后,她还曾担任过纽约市的紧急救护技术员以及一级创伤医院的关怀师,并持有开锁、调酒和进阶潜水的资格证书,还担任过网约车司机。以上所有的经历,带给陈永仪观察人类行为的不同角度,为她进一步研究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灵感。
【精彩节选】
一位80岁病患的主治医生要求我参加一个家庭会议。这是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会面的场合,目的是让彼此在某个特定的医疗问题上达成共识或做出决定。
凯斯伯太太已经使用人工呼吸器超过一个星期了,她不能自主呼吸。她已经签署过预立医疗指示,有时也称为预立遗嘱。这系由病人预先拟定并且签署的法律文件,当病人罹患严重的疾病或失能,无法为自己发声时,这份文件可以为他们表达在医疗上想要如何被对待。
预立医疗指示有多种形式,大部分都包含结束生命、人工灌食和给水,以及安宁照料方面的指示。应用于结束生命方面,一个人可以决定使用现有医疗照顾来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或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决定不再让生命继续下去——例如病人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并且恢复意识的机会渺茫,或是处于一种无法治愈也无法逆转的情况,并且即将死亡之时。应用于人工灌食和给水方面,病人可以选择要不要用鼻胃管提供生命所必需的“养分”和“水分”。应用于安宁照料方面,一个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治疗来减少疼痛,即使这种治疗会导致死亡,或是缩短生命。病人住院时,医院的标准程序会要求病人提供一份预立医疗指示。医院当然很鼓励病人提供这些文件,即使是年轻的病人。关怀师在实习时,也被鼓励拟定一份这样的文件。
在凯斯伯太太的预立医疗指示中,她表示不愿意靠呼吸器来维持生命。同时,在这份预立医疗指示中,她也指定了两个人,在她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替她做决定。她的第一顺位代理人是最小的女儿玛利安,如果她不在,则由二儿子贾森做决定。由于玛利安和贾森在要不要停止使用呼吸器这件事上意见不同,因此需要开这个家庭会议。
房间里挤满了人,除了凯斯伯太太的家人,还有主治医生、一位护理师,当然还有我。医生向大家做了凯斯伯太太的医疗简报,并介绍了她目前的状况:她还是没有意识,而且不能自主呼吸,并且她的情况不太可能改变。接着,医生一字一字地念了凯斯伯太太的预立遗嘱:“如果我进入了植物人状态,以下是我的嘱咐:我不要接受维生医疗。”
房间里一片死寂。医生和我彼此对望,我们也看了看在场的每一位。每个人都低着头,没有人抬头。主治医生想要说些什么,但是我轻轻地摇摇头,表示:给他们一点时间吧。关掉凯斯伯太太的维生医疗机器,就意味着要让她走了。这些孩子正决定应该让他们的妈妈生还是死。医院可以让院方的法务部门介入,经由法院来执行凯斯伯太太的预立遗嘱,但医护人员总是希望尽量由家人来解决问题。
“我已经准备好,要让妈妈走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