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小村八十一年守护的深情告白

本文字数:1408

  □姬建民

1939年4月23日至25日,贺龙率领120师在河间齐会一带与侵华日军吉田大队经三天三夜激战,我军歼敌700余人。这是八路军第120师挺进冀中平原后的第一次歼灭战,是我军抗战初期平原游击战大量歼敌精锐的典范战例,史称“齐会战斗”。

当年,现为河间市米各庄镇的北留路东村距齐会村很近,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给八路军送粮、运弹药、救护伤病员。战斗中有120师715团党总支书记曾衍芳和一营营长刘光汉等15名官兵壮烈牺牲,安葬在北留路东村村东。齐会战斗后的81年来,乡亲们把15位烈士当成了自家亲人,自发守护烈士忠骨并建起烈士墓地,一代又一代坚持祭扫烈士墓。

这条消息令人感奋!

把先烈当成自己的亲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过去的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或集中或散葬在各地。资料记载,在120师奔赴冀中抗日的“三战三捷”战斗中,有许多20岁左右的外省籍官兵壮烈牺牲,不少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小村乡亲们感怀先烈,当作亲人自发守护墓地。当年要求平坟时,乡亲们宁可平了自家祖坟,也不动烈士墓地一锨土。遇大雨天,乡亲们不顾自家房子和庄稼,主动巡防烈士墓以防雨水冲垮。还先后两次筹资三万余元建成英烈园,敬立一座高3.4米、宽1.5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  “十五名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简述15位烈士的英勇事迹。不消说,一个小村81年对先烈墓地如此敬仰守护,实在激彻心灵。做人要有点精神,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不怕牺牲是精神,乡亲自觉守护烈士墓地,诚心敬意传承先烈精神,当然也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

千方百计为先烈寻亲。“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烈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81年来,每年大年三十、清明节时,小村乡亲们、学生们都是先扫烈士墓、后扫自家墓,表现出对先烈的崇高敬意。81年来,小村还千方百计地为烈士寻亲,并于今年“五一”前,在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古坪村找到曾衍芳烈士的一儿一女及孙子、孙女。曾衍芳的孙子曾鸿感动地说:“多年来不知道爷爷牺牲在哪里、埋骨何方?感谢全村人81年来对我爷爷的守护!等疫情结束了,我会带着父亲和姑姑一起到河间祭拜爷爷,为亲人扫墓。”无需赘言,一个小小村庄,历经三四代人的时间跨越,精心为烈士守墓觅亲,传达出他们饮水思其源、树茂记其根的真挚感人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维系了共和国红色基因的世代传承,支撑起新中国大厦的宏伟基业。

在铭记中传承先烈事业。“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这是党和国家对烈士最高规格的褒扬与纪念,也是人民群众缅怀先烈的盛大祭典。先烈活在我们的铭记中,我们活在先烈为之牺牲的事业里。说来,类似北留路东村守护散葬烈士墓的事迹,在冀中、在老区、在一切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地方,还有许多感人事例,既体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诚挚怀念与爱戴也成为当今时代我们学习英雄、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诚如是,铭记先烈事迹,学习先烈精神,以红色基因抒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篇章,无疑正是小村庄乡亲们81年守护烈士墓深情告白的要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小村八十一年守护的深情告白 2020-07-20 2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