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周末看点

7年,这位社区民警加了1万名微友

本文字数:3119

通过微信宣传反诈知识成了朱永华的日常

寒来暑往,朱永华坚持向辖区居民宣传反诈

辖区内的志愿者也加入反诈宣传队伍 照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蒋中呈

从2013年到2020年,从不会用微信到现如今的10000多微友,从线下防诈宣传到线上防诈宣传,从单兵作战到抱团作战……

这是一名基层派出所党员民警,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沈巷派出所朱永华感受到7年间的变化,也是他给辖区百姓带来的变化,变的是多元化的防诈宣传形式,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为民之心。

面对无助被害人  他做梦都在想办法宣传“反诈”

作为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在朱永华看来,反诈宣传不只是一次见面宣传发一份宣传资料,而是一次次交流,为更好地做群众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一次次见面添加微信,开展深入的宣传交流、不断地开展服务、不断更新宣传信息,让老百姓能认识你、信任你、想到你,真正种下一剂“防骗疫苗”。

时间退回到7年前。2013年的5月,朱永华调入青浦分局沈巷派出所担任沈巷村社区民警。通过一个月的社区走访调查,朱永华发现,辖区实有一万多人,治安复杂,电信诈骗已成为侵犯百姓财产的重要高发案件。

“有一天我在派出所门口遇到了一位徘徊不前的女子。”朱永华回忆,经询问了解,女子因遭遇电信诈骗,夫妻俩在沈巷打工三年的10万元钱全部被骗了。

每每面对这样无助的被害人,朱永华都下定决心一定要扭转这个局面。

朱永华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召开警情通报会等形式深入辖区开展防范宣传,但始终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朱永华发现诈骗手法变化的速度实在太快,远远超过了警方发动宣传的节奏。“我一直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宣传方法。有时梦中也在想办法。”直到有一天,朱永华发现所里小青年手机上都在用微信。当时灵感乍现:利用微信不就可以不见面也能随时随地开展“面对面”宣传,还可以互动交流,服务群众吗?于是,他说干就干。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朱永华拥有13年校外辅导员的经历,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朱永华以学生为抓手,与学校密切沟通联系,建立了校网站、校讯通、微博、微信四位一体宣传新模式。同时,下发《微信采集表》让每一位家长、老师都关注“正能量晓朱”警官的微信。很快朱永华的微友数上升到了3000多人。

初步尝到甜头后,朱永华不断查找防范宣传的盲区。他发现社区里的白领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根本没有时间接触警方的防范宣传,这类人成为了被诈骗的重点人群。于是,朱永华与辖区企业主联系,利用白领们午休的十分钟时间开展“扫一扫,更安全”的宣传活动,同时发动村委会逐级进入微信群,让每一位有微信的村民关注他的微信号。

成功阻止电信诈骗302起  涉及金额200余万元

2016年3月某一天中午,朱永华收到辖区居民的消息称接到一条短信“温馨提示:截止今天24:00之前我行将扣除您的农行卡年费1980元。如有疑问请致电农行客服中心:4006xxx88(农业银行)”,之后又有几个微友通过微信进行咨询同样的问题。

朱永华马上一一回复:“这是诈骗,千万别相信。”多年的办案经验使他意识到应该是伪基站发送的诈骗短信,周边的手机用户可能也会收到同样信息,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朱永华立即将情况汇报领导,制作接地气的微信内容第一时间在广大朋友圈转发,并制作专门宣传资料组织人员对辖区村宅、小区开展宣传,安排人员在银行进行守候。

由于反应及时,仅朱永华一人就成功阻止了三十多人上当受骗。

通过7年多的积累,朱永华微友数与日骤增,目前已达到了一万多人。老百姓从他的微信中收到最新的防骗知识,了解到公安工作的正能量,并成为“正能量晓朱警官反诈联盟”的成员,成功阻止电信诈骗案件302起,阻止被骗金额200多万元,辖区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逐年下降。

相识多年微友被骗  动脑筋“布网”“抢先”“守门”

2019年12月的一天,一位微友因骗子假冒她在老家重点高中就读的女儿,称花2万元补课费就有机会上清华大学,名额有限,必须在一小时内交费。

“爱女心切的她没有咨询我,被骗了钱。和这位微友已经认识6年多了,她被骗,我真是万万没想到。”朱永华说,“我上门时,想对她说对不起,想不到她先对我说了声‘对不起’,说她对不起我这几年来的关心。”正是这句对不起,这种信任,促使朱永华更加努力,更要想办法动脑筋做好反诈工作。

随后,在原先的基础上,朱永华开展了“布网”“抢先”“守门”的反诈工作法。先布网——组织志愿者逐户建微群,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抢先——抢在诈骗之前找到那个潜在被害人;守门——守住门口广泛宣传。

防疫同时不忘反诈  与骗子“抢时间”戳穿假象

针对疫情期间诈骗案件可能反弹的情况,朱永华想在前做在前,主动深入辖区了解疫情期间防范工作的重点,防疫不忘防诈骗,制定并落实了六项防疫防范宣传安全工作机制。

针对小区、村宅封闭管理的有利形势,在出入口张贴宣传“二维码”,让进来的每一人扫一扫,关注警方微信,逐人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小区、村委发放通行证等工作,由工作人员要求办理人员逐人扫一扫宣传“二维码”,发放宣传资料;在新登记人员时,逐一宣传,发放资料,开展防火、防意外安全宣传等等。疫情期间在村宅16个临时道口张贴发放宣传资料及警方宣传二维码,共对新来沪人员添加微信2000余人,很多新来辖区的人员也成为了“微社区”的一份子。

通过共同努力,疫情期间成功阻止诈骗6起,辖区未发生一起诈骗案件,在10000人的微信的辐射带动下,沈巷派出所上半年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同比下降幅度列青浦分局第一。

在疫情期间,朱永华也会时时通过微信关心来沪人员的生活状况,缺少生活物资、口罩紧缺,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居委会配送到位。无声中,建立起了老百姓的信任。“包括每一次的问询,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切,让他们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人陪着他们,让他们识骗防骗。”朱永华说。

2020年4月7日,一个微友向朱永华咨询网络APP购买彩票可不可信,并称群里有很多人稳赢不赔的。朱永华立即明确告诉他是诈骗,从交流中,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朱永华,该男子有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在电话和微信不通的情况下,朱永华必须第一时间寻找到他。

“我当时非常急啊,先根据手机号码找到他住处,又在他的住处问到他的单位,必须要抢时间,就怕他上当受骗。”朱永华回忆,最终在该男子单位找到了他,在听到他没有被骗后,朱永华长长舒了一口气。

朱永华深入浅出地向这位微友告知了该类诈骗的手法及危害性,还将其他防范知识进行了宣传,成功阻止了他进一步上当。

这样的个案不胜枚举,是朱永华防范服务工作的日常。

建立微警务新模式  手机成了他的“掌上明珠”

在朱永华看来,必须要开展全覆盖的防骗宣传,实行“全体免疫”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通讯资源,哪种方法有用就用足、用好。

朱永华还充分利用智慧公安赋能,对潜在被害人逐人宣传到位,逐一添加微信,建立专门的高危守望者反诈群,开展“反洗脑”式宣传。在做好反诈“集体免疫”的同时,对高危人员开展“重点免疫”,避免上当受骗。

2017年以来,朱永华通过微信提供的线索破获刑事案件36起,治安案件15起,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建立了“微宣传、微交流、微服务、微线索”微警务工作的新模式。

“我的最大愿望是将我的反诈工作法传递给每一位基层民警,我很高兴我做到了。”朱永华说。近日,朱永华获选了上海市公安局十佳社区民警。

社区平安工作不敢懈怠。现在两个手机已经成为朱永华的“掌上明珠”,里面有他日夜牵挂的10000多位社区群众。朱永华总是担心错过朋友圈任何一位求助咨询,因为极有可能是诈骗类的紧急求助,如果不及时响应,极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朱永华认为,反诈工作需要动员辖区内所有的力量,点滴入微,润物细无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看点 B02 7年,这位社区民警加了1万名微友 2020-07-31 2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