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强制报告App”,强力保护未成年人

本文字数:3617

资料图片

  7月23日,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九龙坡区上线。

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六部主任何可说,如此受关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这与当前老百姓对预防未成年人性侵、校园霸凌、虐待未成年人等恶性案件的关切高度一致。”

为什么要专门研发强制报告App?对于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强制报告的核心在于拒绝看客,让所有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的人都背负责任,让“全社会共同保护”真正落实。

已有110报警平台,为何还要这样一个App

7月23日,重庆九龙坡区检察、公安、妇联等9部门会签通过了《九龙坡区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同时相关强制报告App上线运行。

这一机制规定,九龙坡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等组织的工作人员,应当下载安装强制报告App,明确其发现并报告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责任义务,并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自愿下载使用,形成全社会及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强制报告App是一个专门举报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的智能平台,可从App端、PC端、微信端3个端口登录。该App能同步上传照片或视频,方便及时收集证据。

举报线索上传后,由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统一受理,确保3日内回复报告人、3个月内回复处理过程或结果,检察机关对这一过程全程监督。

目前,有九种情形需要强制报告,具体包括:

(一)未成年人的生殖器官或隐私部位遭受或疑似遭受非正常损伤的;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怀孕、流产的;

(三)十四周岁以上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所致怀孕、流产的;

(四)未成年人身体存在多处损伤、严重营养不良、意识不清,存在或疑似存在受到家庭暴力、欺凌、虐待、殴打或者被人麻醉等情形的;

(五)未成年人因自杀、自残、工伤、中毒、被人麻醉、殴打等非正常原因导致伤残、死亡情形的;

(六)未成年人被遗弃或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

(七)发现未成年人来源不明、失踪或者被拐卖、收买的;

(八)发现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的;

(九)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或未成年人正在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

“这些都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形。”何可说,除国家公权力介入外,社会必须形成联动机制。

“从7月23日到8月6日,强制报告App上线半个月来下载量已达2500多人,已经接到19起报告,其中就包括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何可说,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普遍重视,这在意料之中。但短短半个月就接到19起报告,实在有些出乎意料。

19起报告,来自医院、公安等多个部门,包括家暴、校园暴力、未成年人性侵等多个类别,其中有一起令社会无法容忍的性侵未成年人案。这也是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上线以来接到的首起性侵未成年人案。

首起报告来自接诊医生。据何可介绍,小女孩被母亲的同居男友侵犯,母亲报警后警方已立案并将嫌疑人抓获。当警方带领小女孩来医院诊断时,接诊医生立即通过App上报了相关信息。根据这一报告,检察机关迅速与公安机关对接,提前介入指导案件侦破。

“接报的地域范围,也大大超出强制报告App具有管辖权的九龙坡区,多数为跨省报告”,何可认为,这显示出强制报告App的有效性,也显示出社会大众对这样一个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新渠道的期盼。对于超越了地域管辖的报告信息,检察官和民警也按要求与报告人取得了联系,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他们及时与当地公安、妇联等部门联系获取帮助。

为什么在110报警平台之外还要上线这样一个强制报告App?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六部检察官孙文静说,110是受理各类违法犯罪的综合性报警平台,而强制报告App是专门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设置的发现平台,更加专业、精准,而且可以附加照片、视频,方便取证,比拔打110报警更有优势。

“这个平台汇集了检察、公安、妇联、民政等9大部门,各司其职、联动发力”,孙文静介绍,比如根据此次九龙坡区9部门联合会签的实施办法,对于平台上报的所有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线索,检察院都将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办案,为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更高层级的司法保护。

此外,相对110主要用于打击犯罪,强制报告App还承担提前收集线索,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的功能。“比如宾馆前台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来登记开房,或者老师发现学生身上经常有伤痕,这些情形可能还没有发展到犯罪,但他们都有责任强制上报,这样或许就能避免更多伤害。”何可说。

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不报告将被追责

在微博热搜看到强制报告App上线的消息后,重庆市民吴晓慧立即搜索下载安装。吴晓慧有一个12岁的女儿,“作为母亲,我很关心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常常想如果有人早早站出来,也许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的结局会有不同。”

吴晓慧所说的《少年的你》,是2019年上映一部电影,反映的是“校园霸凌”现象。这部电影吴晓慧看了两遍,她认为主人公陈念的班主任,可能早知道陈念当时的处境,却没有站出来。“如果老师有这样一个渠道反映问题,结局会不会好一些?”吴晓慧说。

“不管不问绝对是不被容许的,但以往老师在处理疑似校园欺凌等问题时,也面临不少实际困难。”重庆九龙坡区华玉小学德育课教师张一新说。

张一新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间的冲突都会介入,教导学生们要团结友爱。但当遇到个别欺凌现象时,老师处理起来很棘手,比如保护了一方可能就会伤害另一方,而且缺乏强有力的支持,顾忌会不会影响到学校?会不会伤害到家庭?

“强制报告App后面有法律依据,又有9部门支持,过去说说容易行动难的问题,有了依法可行的抓手。”张一新说。

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并从印发之日起试行。

强制报告App是落实这一强制报告制度的具体抓手之一,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让过去可能觉得和自己无关或没有强烈的责任和意识的人背上责任,强制性去报告,如不报告将被追责。

何可说,9部门中包括监察委员会。对于教师、医生,各级乡镇社区、部门的公职人员而言,如果不如实报告,一旦发生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将追究纪律责任,然后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和失职情况,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对宾馆、校外培训机构、校车服务提供人等非公职人员,如果不如实报告,同样会被倒查责任,由该行业的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何可介绍。

“这个强制性是实实在在的,将来公安、检察等部门在查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肯定是要对案件侦查中发现的未及时履行报告责任的情况进行倒查追责。相关部门对未及时报告的人员,可以处治安处罚、纪律处分和行政处罚。”何可说。

未成年人隐私如何保护?后续工作有待细化

“就形成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强有力的保护伞而言,强制报告制度的出台,以及全国首个强制报告App的上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支点,但这个新事物背后还有不少工作需要细化,强制报告App也需要不断完善推广。”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的意见颇具代表性。

“最需要细化的是有关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制度。”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廖革红说。

日常工作中,廖革红接触的来做人流的未成年人,或者父母带来检查的未成年人,他们都很紧张害怕,担心被人知道,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虽然强制报告制度本身已经提及,要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但在具体操作中医生报告哪些信息,报告多少,已经上传到App上的信息如何严格保密,公检法与教育、民政、街道社区等多单位部门联动时,如何有效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这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廖革红说。

此外,廖革红建议要进一步细化对医生、教师等报告人的保护机制。

“虽然现在法律法规赋予了医生、教师报告相关线索的权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当事人是不愿将信息报告上去的,一些医生担心这可能会加剧医患矛盾。”廖革红说。

“从拒绝看客这个层面来看,强制报告App具有很大意义,但发现之后怎么办?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刘希娅说。

2年前办理的一起虐待儿童案,让孙文静一直难以释怀。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家庭条件不好,妈妈有些神经偏执,一不如意就会打她。一次妈妈失手将女儿打倒造成头部重伤,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检察院介入后,孙文静发现,小女孩的父亲已经入狱,又没有其他亲属可以抚养她。如果剥夺了她母亲的监护权,小女孩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最终检察机关只能对孩子母亲采取训诫教育措施。

“如果小女孩的遭遇及早被发现报告,也许她的处境会好一些,但光发现肯定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孙文静说,要解决类似问题,首先要完善对无良好抚养条件未成年人的国家救助、收养等一系列制度,而现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任重道远。(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重庆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 “强制报告App”,强力保护未成年人 2020-08-11 2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