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幕后,关键时刻总是冲锋在前;养“兵”千日,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它们矫健的身影。它们是警察亲密无间的“战友”,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利器。尽管外形不同、习性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警犬。
在网络平台上,“首都警犬”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自2019年10月相继入驻抖音、快手、微视短视频平台以来,赢得3.4亿次播放传播数、2430万次点赞和224万粉丝。人们为其制作精美、真实生动的视频点赞的同时,对这支神秘的队伍也充满了好奇。
这个神秘而战功卓著的“天团”,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警犬技术支队,位于北京南郊五环外的一个稍显偏僻但规整有序的院落里。今天,就来听听民警们讲述和警犬共同成长以及出生入死的故事。
见证首都警犬技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明年将要退休的吴铁良是警犬技术支队年龄最大的民警,也是目前在警犬技术岗位工作时间最长的前辈,大家都恭敬地称他为“吴哥”。多年来,吴铁良携犬执勤和出过的现场多得难以计数,他在这个岗位上带出来的徒弟也早已成了师傅。
1984年春天,从部队转业的吴铁良和另外3名战友到北京市公安局报到后,就被一辆北京吉普车拉上直接奔向位于北京市北郊的清河警犬基地。
放下行李望着远去的汽车,站在远离北京市局的院子里,年轻的吴铁良心里有淡淡的失落感。不过,这点失落很快就消失了。很快,有人热情地把他们带到一间大房屋里,里面的设施和部队一样。“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吴铁良说。
接下来开始分发警犬,吴铁良分到了一只小小的德国牧羊犬。按辈分,它名字的第一个字是“板”,想想来到这里之后遇到的情况,自己感觉有点困难,吴铁良就给它起名“板楠”。
“当时没有什么高科技和装备,就是民警和警犬一起训练、执勤、出现场。不过,单调的工作慢慢养成了我执着的性格。”吴铁良说。2000年,警犬基地改造,房屋内装上了暖气和空调,他也有了一头新的警犬“楠希” (叫这个名字因为是“板楠”生的,也有寄托希望之意)。
2006年,新的警犬基地在北京市大兴区拔地而起,功能齐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警犬基地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观,警犬装备也更加精良,同时,智能化的警犬技术发展迅速,在服务实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之余,吴铁良爱好摄影,警犬技术支队院内墙壁上和训练场馆内悬挂的很多佳作,都是他的作品,“首都警犬”微号上的很多照片也是出自他手。
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徐方芳毕业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刑事侦查专业,200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从警15年来,带过7头警犬,多次立功受奖。15年的工作经历让徐方芳深深体会到,带犬民警和警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忠诚和默契,并肩作战,相互成就,“现场中,它在我就踏实,我在它就安全。”
“我之所以称警犬为‘毛孩子’,是因为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家人,”徐方芳说,“警犬特别有灵性,它们知道你爱它。”说起自己带的7个“毛孩子”,徐方芳如数家珍。她带的第一头警犬叫“巍巍”,是一头史宾格犬,她把“巍巍”当朋友、当亲密战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它跟我一起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在我心中,它的地位谁也替代不了。时至今日,它的头像依然是我的微信头像。”“巍巍”于2019年1月16日牺牲,这让徐方芳真正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此后,她坚持“因犬制宜、正面培养”的理念,从不轻言放弃。
徐方芳带的第二头犬叫“依依”。她说,这是希望“依依”和“巍巍”加在一起,成为“唯一”。“依依”是“女生”,但工作上一点不输“男生”。
第三和第四头犬叫“十天”“十夜”,因为大多犬类只有人类十分之一的生命,所以徐方芳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它们。“十夜”是哥哥,是一头非常有天赋的警犬,曾经在热播连续剧《警花与警犬》里饰演主角“大饼”。弟弟“十天”与哥哥相比,好像完全被哥哥的光芒遮掩住了。“很多人建议我淘汰它,但是我舍不得。后来哥哥‘十夜’面临退役的时候,弟弟突然有了转变。它陪着我一路走来,拿到了搜毒科目的全国冠军,还成长为重要项目的试训犬。”
第五头犬是一头大型犬,名叫“璎珞”。这头马里努阿犬八个月大的时候查出了“全身性骨炎”,即便如此,徐方芳坚持不放弃,最终把“璎珞”培养成为一头非常优秀的血迹搜索犬。第六头犬是非常稀有的犬种,是波音达犬,徐方芳给它起了一个女汉子的名字“tippi”(蒂皮),希望跟它永远默契和谐。
目前她带的第七头犬,就是基地创造的一胎多头克隆警犬,叫“宝音”,是蒙语“福气”的意思,也是一头马里努阿犬,寓意它能够万众瞩目、一直有福。
“‘坚持’是我的信念。”徐方芳说,坚持下去,时间会给出答案。
它们是我崇敬的“英雄”
刘凤义,警犬技术高级工程师。他从小喜欢犬,老家就在警犬基地附近,年少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带犬民警。已有20年带犬经历的刘凤义多次立功受奖,获评公安部破案能手、北京市反恐先进个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系统十佳技术民警等先进荣誉称号。他训练过14头警犬,其中4头被评为公安部功勋犬。在刘凤义心中,警犬是一群特殊的无言战友,跟他一起训练、并肩作战,是他崇敬的英雄。
2002年发生城铁系列盗割电缆案后,刘凤义和警犬“汉斯”进行蹲守。案发时正值冬天,他们在雪地里蹲守了两天后的深夜,“汉斯”突然警惕地竖起了耳朵,回头看了他一眼。多年的默契配合,刘凤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待犯罪嫌疑人准备“开工”时,立刻给“汉斯”一个“进攻”的手势。“汉斯”冲上去,不费一枪一弹,嫌疑人被抓获!
警犬“艾豆”是刘凤义带的第二头警犬,是一头刑事侦查犬,也是北京市第一头实现无线电遥控指挥作业的警犬。2007年,“艾豆”即将退役的时候,接到了最后一项任务——参加一起伤害致死案件的侦破。面对复杂环境,刘凤义和“艾豆”赶赴现场仔细寻找线索。“艾豆”不停地嗅闻地面,随后朝着一个方向追去,刘凤义紧随其后。追了3公里左右,“艾豆”在一家饭店门前停下。后经现场探访,得知饭店内前一天晚上曾发生斗殴事件,有人受伤。侦查员随即据此开展工作,案件迅速告破。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犬的克隆技术逐渐成熟。刘凤义所带的“斯机丁”是一头比利时牧羊犬,由于能力出色被选定为克隆供体进行克隆繁殖。2019年8月,全国首批克隆警犬出生,“斯机丁”有了其他5头自己的克隆体。刘凤义担负起照顾小狗和训练“斯机丁”的任务。如今,克隆犬们顺利“入警”,逐渐向优秀警犬的行列迈进。
刘凤义说,犬的寿命比人的寿命短,作为训导员,他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多花时间陪伴它们,多一些耐心训导,让这些无言的战友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警犬,这样才能多尽一分责任,多享受一分快乐,多一分平安守护。
现实版警花与警犬的故事
桂琳,一个看似柔弱但却刚强的警犬技术工程师,已从警11年。她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和处置案件,并受到表彰奖励。
作为带犬女民警,桂琳刚开始带犬时有个小遗憾:2009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系毕业分配到警犬技术支队工作后,她带的第一头犬“小杰”不是她从小带大的。“小杰”的主人调任其他岗位,她作为新人接手了这只“老”犬,起初有时会不默契。没过多久,“小杰”的儿子出生了,它叫“lucky”,刚刚3个月大的“lucky”闯进了桂琳的生活。从那天起,她和“lucky”如影随形,是生活中的好友,训练场上的亲密伙伴。
桂琳说,“lucky”有时学习一遍并不能掌握,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五遍,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和磨练,“lucky”顺利通过岗前考核,成了合格的警犬。她难忘在一次大型安保工作中,天上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带着“lucky”连续工作10个小时后,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依偎在颠簸的车上睡着了。
“执勤和训练都一样,必须真心、用心、细心,才能和警犬达到心灵沟通,默契配合。”桂琳和师父徐方芳曾一起携犬在《警花与警犬》中本色出演,在她看来,“影视剧中很多细节就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直观呈现。”
让警犬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王雷,1977年4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督警衔,多次立功受奖。他携犬参与过上百起刑事案件的现场侦破工作,入选公安部青年人才库、专家库,被聘为警犬技术行业评审专家。他连续组队在全国第三、四、五届警犬技术比赛中披荆斩棘,获得全国第二名。
1998年7月,王雷从当时全国唯一的公安部警犬技术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唯一的警犬技术单位工作。2007年,王雷开始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大队三队副队长。他立足实战,结合2008奥运安保实战练兵,开展警犬多使用方向的业务培训。一年内,形成了重大安保防爆安检、刑事案件侦破、应急处突并重的专业攻坚团队,在随后的多次重大安保中表现突出,先进管理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王雷带领团队,认真研究现代化的警犬训练科目,成功总结出涵盖警犬训练全门类的训练方法经验,并先后发表《搜爆犬工作耐力的提高》《警犬扑咬先进训练法》等数十篇优秀论文。
2018年王雷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警犬技术支队政委后,率先成立支队科创团队,自主创新研发多功能警犬作战靴推广配发全局,受到全局警犬技术部门带犬民警一致认可;他们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科研团队经过2年多的深入研究,成功立项研究出警犬720度全景执法侦查终端、警犬多功能战术头盔等防护设备21项,实现了警犬从头至脚全副武装的全面防护,有力降低了警犬在工作中的伤亡率。
2019年,王雷带领支队科研团队,与合作单位对克隆警犬繁
育应用进行研究。同年8月,首批6头克隆警犬出生,一举创下了世界单胎产4头警用克隆犬的纪录。投入使用后,6头克隆警犬领先达到公安部各项考核标准两月龄,实现了克隆警犬的“跳级”式入警。“我们希望社会广泛关注这个特殊的警种、特殊的群体,让这个团队更加茁壮成长!”他们敞开大门,让社会媒体和公众走进这个精英团队,也让这个团队在各种平台闪亮登场。曾经两次在《警察特训营》比拼中夺冠的王雷,也带着他的团队参加了《警花与警犬》《警犬成长记》《我是演说家》等影视节目,诠释了带犬民警与警犬的无限忠诚与无言的爱。2019年10月起,王雷牵头组织成立新媒体工作团队,他们开通的“首都警犬”微号,让这个战功卓著的团队更加美名远扬。
(图文来源:《人民公安》杂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