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网红村”背后的法治元素

记者探访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之路

本文字数:3296

吴房村的“阿傅讲故事”

荩迎龙村公益服务社

茛存古村法治文化阵地 本版摄影记者 陈颖婷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品一品蜜梨,尝一尝黄桃,它们是让人心动的“世外桃源”;也是工作室、民宿、餐厅业态混搭、年轻人也竞相打卡的“网红村”。而这些极具上海特色的“网红村”背后,却是有着丰富的法治内涵。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奉贤区的三个村,实地探访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法治建设之路。

迎龙村:

80后村书记与村民的“美丽约定”

蜿蜒的乡村小道,无序的蔬菜种植,以及村里最常见到的迟暮老人,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也曾是一个“正在老去”的农村,全村常住人口中七成以上超过50岁,撤并似乎是这些“老龄村”的最终出路。

“要留住这个村子,就必须改变村子的现貌,激发出活力。”80后的村书记李天舒上任后决定改变村子的轨迹。

于是,作为“法治带头人”的李天舒,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实施“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中,李书记与村民共同研讨并制定《美丽约定十条》,将村民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日常宅基保洁、畜禽数量超标、蔬菜种植无序、侵占河道等问题纳入“美丽约定”内容。按照“美丽约定”条款内容,配套制定和美宅基长效管理条例、美丽约定及月考制度。

就这样,迎龙村两年拆除17万平方米违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百姓主动配合,甚至自觉拆除。

但是光拆违建还远远不够,2017年5月,迎龙村启动“生态村组  和美宅基”创建试点。谁来做是个大难题,其间李天舒和同事们也遭遇了创建资金投入较大、建设效率不高的瓶颈问题。

“请来的工人就知道‘磨洋工’,三个人一天的活让我去做,最多半天就能做好。”村民偶然的一句吐槽给了李天舒启发。“为什么不让村民们自己参与建设村子呢?”于是村子建立了一个第三方服务社——迎龙公益服务社,雇佣本村村民开展清理垃圾、种植绿化、扎篱笆墙等和美宅基创建,并发放每人每天100元补贴。原本由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改由村民们亲自去做,既发动了村民投身创建工作,又给他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迎龙公益服务社广招村民成为志愿者,为村里的各项工作建设出力。服务社每周四组织村民志愿者去村里的各个宅基、河道、路面、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义务劳动。其中,每周四的捡垃圾活动坚持开展,绝不无故取消,村民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出席,需提前请假登记。通过这一活动,村域范围内暴露垃圾大幅减少,有力保证了村域整洁。

迎龙村将和美宅基长效管理与“美丽乡村  美丽约定”“守护家园”行动有机结合,建立三级巡查、差异化奖励机制,撬动百姓自治意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而这一“人民乡村人民建”的全新制度实施,不仅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也撬动了迎龙村村民的自治意识,更让它一举成为了上海的“明星村”,为上海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案例。

存古村:

百姓议事会说说百姓“烦心事”

“蜜梨种植难、管理难、销售难‘三难’怎么办?采摘了容易坏,村里能不能购置冷藏设备?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很火,我们村能不能也试试?”在存古村一个特别的百姓议事会正在举行。

庄行镇存古村,是奉贤区的蜜梨产销大村,同时还是全国“一品一村”和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这十六字用在存古村身上,可以说丝毫不为过。

村书记宋火良是庄行有名的“卖梨书记”,他常挂在嘴边的“四句话”:村民建议是我们的工作财富;村民怨气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村民微笑了我们的工作成功了,村民有事找威信系数在提升了。

“今年因为疫情以及雨水偏多等原因,蜜梨销售较往年形势严峻。”宋火良告诉记者,为此村里组织召开民主议事会,就目前村民最关心的存古村蜜梨种植难、管理难、销售难这“三难”问题以及和美宅基奖励金发放规则这两方面进行商榷、讨论。

记者在议事会现场看到,一张拼起来的长条桌,梨农代表、乡贤代表分别讲述了目前蜜梨销售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在这个季节,梨子的保鲜期太短了,需要村里建冷库,来存放梨子。”一同参加会议的还有参与销售环节的第三方代表。记者了解到,目前室温下,蜜梨保鲜期仅为三四天,而在冷藏情况下,保鲜期将大大延长,有利于蜜梨的销售。此后,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为他们指点法律迷津,就具体操作中是否存在法律漏洞等做点评。最后大家发言的内容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村两委研究审议。

据了解,2018年存古村成立百姓议事会,由村党总支书记任召集人,和由村班子人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等组成的固定成员以及议题相关利益方、村民代表等组成的非固定成员,于存古村民主议事室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2018年经百姓议事会讨论在全区率先探索制定“美丽乡村  美丽约定”,成为全村村民遵守的“草根宪法”。今年以来提交蜜梨销售、和美宅基奖励、宅基地流转等决策事项6件。另外针对存古村“三重一大”事项,由百姓议事会进行初步商议,经条线负责人提议后,通过相关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会对该事项进行详细商议,再由村两委班子人员进行审议,最终由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该重大事项的实施。自2016年起至今对存古村内27个重大事项进行了表决。吴房村:

从黄桃之乡

变身现实网红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用唐伯虎的这首诗来形容盛产黄桃的吴房村再恰当不过了。奉贤区青村镇的吴房村是上海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经过改造的吴房村,既是一个宜居的村庄,村民在田园风光中悠然自得的生活;也是一个景区,村里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所有的建筑都被按照江南水乡的风格整修一新,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它还是一个产业园区,村里已经有55家企业入驻,年产税4400万元。

从黄桃之乡到现实网红,法治熏陶、法治力量、法治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块地”的改革曾是困扰吴房村建设的难题。2018年4月,吴房村在三个村民小组内率先进行“三块地”改革中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签约工作,由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虽经多次宣传但很多村民仍处于观望状态,签约工作陷入困境。“法律明白人”吴达均见状,一边劝说家人放下顾虑,主动找到村干部完成自家宅基房的流转签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边在小组内“现身说法”,先动员自家的亲戚。

大家在他带领下纷纷加入到签约行列中,但在对村里唯一的一幢百年老宅的签约过程中又有了矛盾。当听说百年老宅的土地流转标准略高于其他农民房,有签了合同的村民想毁约,这时老吴又站了出来,他讲述了老宅的特殊性,以及标准略高的合理性,这番法律释明,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村里变好了,大家都享福。”在他的号召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签约行列中,签约工作由点带面顺利铺开直至圆满收官。

曾经备受争议的百年老宅,也变身村里的标志性参观点,并在其中设立了“道德法治讲堂”,讲述着吴房村的前世今生。如今,作为“网红打卡地”的吴房村,来参观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停车管理问题凸显出来,以往村民们的观念就是我的家门口怎么停车都是我的选择,停车的随意性既影响道路安全又与美丽乡村很不和谐。

村民费立平,作为一期物业经理开始对意识薄弱的村民进行引导梳理,把该村“三治融合”的管理概念宣传出去。现在,虽然自驾来吴房村“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但停车却是井井有条,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下的文明乡村也在这些细节上体现。

而在老年颐养公寓的生活驿站中,“阿傅讲故事”正在火热开讲。“阿傅”——傅永辉正用奉贤本地话向村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法治故事。

据了解,“阿傅讲故事”是青村镇法治宣传的一个品牌项目。宣讲团以傅永辉为团队主心骨,以身边百姓急切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创作法治故事,运用本地方言进行演绎,潜移默化中教会老百姓法律小常识和法律法规,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们讲述的故事遍布于青村镇各个宅基课堂点,口口相传于青村镇大街小巷,只要一说“阿傅讲故事”要来了,老百姓就连忙放下手头的活,听故事去啦。

一直以来,由“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律师、“阿傅讲故事”团队坐堂授课的形式已在吴房村生活驿站形成常态。法治微课堂从百姓视角和生活细微处入手,选取宪法、民法典、刑法、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用接地气的故事形式讲解生活中的法治常识,让群众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网红村”背后的法治元素 2020-08-17 2 2020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