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上海警方为保护在华企业的知识产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让外资企业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乐高集团副总裁、亚太及中国区法务负责人罗灿·史密斯女士表示。“上海警方不断提升城市营商环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举措,更加坚定了我们以上海为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信心。”“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管理公司Lbrands公司亚太区品牌保护总监陈超说。
在上海,每天有1400余家企业开创设立,超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于此,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品牌“首店”选择上海、投资申城。在愈发强劲的开放与活力背后,是愈发迫切的知识产权保护诉求。
据统计,近一年以来,市公安机关已累计破获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910余起,捣毁犯罪窝点1680余处,涉案总额超39亿元,保护了460余个品牌的合法权益。
“全球鹰”目光如炬
“品牌商誉的建立几经风雨。”在警方的办案过程中,几乎每一家权利人公司都提到了品牌建立和创新创造的不易。然而近年来,不法分子仿冒、盗版、窃取知识产权的伎俩也在“迭代升级”。侵权假冒犯罪正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
据介绍,目前知识产权单起案件的案值不断攀升,案值过亿的案件频频出现,犯罪团伙层级愈发复杂,犯罪链条更趋完整。不仅如此,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更强。通过分离产、储、销窝点,分离货物、商标,零库存下单订制等方式逃避打击,更有甚者,在境外设立制假工厂,再将成品走私入境进行销售,或者受境外人员指使,在境内生产后销往境外。从侵害对象上看,涉及行业广泛,产品门类众多。从国产到进口、从“网红”到“销冠”、从奢侈箱包到婴童用品,从工业器材到家用电器,从美妆日化到柴米油盐、从点心零食到医药保健均有涉及。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案情,不断升级的犯罪手法,上海警方如何才能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
不仅民警的办案水平要不断提升,外部“大脑”也在同步跟上。2018年,由上海公安机关自主研发的“全球鹰”智能研判工具正式上线运行。“全球鹰”能够对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侵权假冒犯罪线索进行自主抓取并作分析研判,帮助警方牢牢抓住主动权。上线运行不久,“全球鹰”就追踪生成出一条跨境制售假冒LV品牌箱包、服饰的犯罪线索。同年5月,上海警方一举侦破了这起销售金额近10亿元的特大跨境销假案。在这之后的三年间,上海公安机关自主开发上线了四种和“全球鹰”一样,以实现足不出户掌控线索、前瞻管控堵塞漏洞为目标的智能研判工具,发现、生成犯罪线索百余条。今年4月,上海警方依托“智慧公安”建设成果,成功侦破全国首例制售假冒LV品牌箱包原材料案,涉案金额2亿余元。
三年5次跨境打击,180余次跨省全链条打击,特大假冒日本“万代”品牌手办案、特大侵犯“乐高”品牌著作权案等一大批重点案件的成功告破,一次次证明了不论犯罪以何种形式存在,上海警方都将剑锋直指。
提前打击 权利人尚未发现就已破案
大数据赋能实战的威力,不仅体现在打击力度,更体现在打击时效。在诸多案件中,权利人尚未发现权益被侵害之前,上海警方就已及时发现并主动出击。
去年11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在工作中发现,有人通过快递包裹夹带的方式运输和销售假冒俗称“伟哥”的“万艾可”等品牌性功能药品。发现这一线索后,总队立即会同嘉定公安分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开展侦查,锁定了上海的物流人员陈某以及位于广西、河南等地的多处制假窝点。
经查,自2019年8月起,以谭某、郑某、蒋某为首的三个犯罪团伙为牟取非法利益,在无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资质且未经权利公司授权许可的情况下,私自生产、运输、销售假冒“伟哥”。其中,谭某通过非法渠道购得制药原料,由四川的犯罪嫌疑人兰某等人私自生产加工各类假冒知名品牌药品后对外出售;另外,谭某、郑某还分别向位于广西的犯罪嫌疑人谢某下单订购药品,由谢某私自购入非法加工的散装药片和假冒品牌标签后,灌装、贴标、加工成瓶装、板装成品假冒品牌药品后对外销售。蒋某则向位于河南的犯罪嫌疑人吕某下单订购,由吕某私自购入制药原料、包装瓶、压片模具和假冒品牌标签后加工成品并出售。正品售价上百元的药,只卖到十几二十元。
今年7月6日,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专案组在上海、四川、广东、广西、江西、河南等多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抓获包括谭某、郑某、蒋某、谢某、吕某、陈某等人在内的犯罪嫌疑人20名,捣毁产、储、销窝点6处、生产流水线3条,查获假冒“伟哥”22万余粒、假冒品牌标签1.3万余张、制假设备50余套。目前,警方已对上述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多点发力 打击效能不断增强
犯罪分子侵权对象涉及行业广泛,产品门类众多。警方打击的对象也绝不局限。
今年5月,浦东公安分局在成都查处了一销售假冒“香奈儿”“普拉达”等知名品牌商品的线上“网红店”,并由此循线追踪,经过近三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挖出背后隐藏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全链条跨省制假售假犯罪团伙。
经查,以犯罪嫌疑人刘某、张某为首的犯罪团伙长期盘踞于东莞、广州、深圳三地,设立办公点并招揽经理、财务、客服等工作人员,开设工厂进行批量制造、加工假冒知名品牌服饰、箱包、鞋类、饰品等,并租借大型仓库对进出货进行集中管理。他们先从专卖店买来正品,然后按样打板,找来相同或相似颜色的布料进行制作,待完成后再贴上仿冒的知名品牌标识对外销售。一般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吸引客户,一旦联系上就互留手机号码,再通过线上微商、微店等交易,建立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7月23日,浦东分局专案组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在广东深圳、东莞,浙江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150人,捣毁制售假窝点18处,查封仓库13个,查获包装生产线5条,现场缴获假冒香奈儿、古驰、迪奥、LV等品牌服饰、箱包、鞋子、饰品等共计10余万件,以及大量假冒奢侈品品牌logo、印花布料、皮料等原材料,涉案物品总价值逾5亿元。
目前,刘某、张某等150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浦东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今年以来,在市局经侦总队的牵头组织下,全市公安机关共对包括防疫物资、日化用品、婴童用品、服饰箱包、酒水饮料、调味用品、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等在内的24个重点领域开展了30余次的领域风险排查,针对120余起案件开展了200余批次打击行动。从单兵作战到多点发力,从分兵把口到一体打击,上海公安机关打击侵权假冒类犯罪能效不断增强。
提前走访 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第二届进博会召开前夕,上海警方在走访“冠生园”食品公司的过程中获取了一条网络售假线索,并由此成功侦破了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大白兔”奶糖案。像这样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犯罪线索并成功落地打击的实例不在少数,例如制售假冒“科慕”品牌钛白粉案、制售假冒“晨光”“英雄”等知名品牌文具案都是警企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先后走访了280余家企业,旨在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合理性意见建议。同时,针对高发易发案件类型和新颖隐蔽犯罪手法,上海警方开发了10余门犯罪预防课程供企业学习。
疫情期间,全市公安分局针对各自辖区企业开展了实地上门走访,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为企业防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供知识技巧,既为企业送去“及时雨”,也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把企业的维权难度和成本降下来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市局经侦总队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喻檬说道。
除了主动上门走访外,上海警方不断加大和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合作,扩大“朋友圈,增进“交际面”。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部门紧盯假劣防疫物资生产、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查处了百余起制售假劣防疫物资案件,及时阻断了500余万枚假劣口罩,110余吨伪劣消毒液和酒精流入市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