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一码在手 畅行申城

“随申码”上线逾半年 日均使用量达700万次

本文字数:3144

许先生用“随申码”乘坐公交车

徐汇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内的宣传本版摄影 见习记者 翟梦丽

  □见习记者  翟梦丽

从2月17日上线至今,“随申码”已经陪伴上海市民度过了半年多的时光。记者了解到,截至当前,“随申码”累计使用次数超12.6亿次,用码人数超3400万人。

“随申码”起源于疫情,通过“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实现对个人的动态管理。而当下,它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疫情防控,“随申码”应用场景已逐步从健康管理领域转向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于机场铁路、道路卡口、医院药店、企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各类公共场所中。

看病,刷它!

在上海这个超大城市内,看病从来都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排队,挂号;排队,取药;手拿着一大堆材料,不停在医院里穿梭。然而现在,带着手机就能轻松看病。

日前,在上海市徐汇中心医院,记者看到了一位挎着轻便小包前来复诊的张阿姨,只见她进了医院门诊大厅,径直走向大厅旁一排自助终端机,点击“挂号”,选择科室,再拿出手机,点开支付宝APP中的随申办小程序,刷一刷“随申码”,半分钟不到,张阿姨就拿到了候诊号码。上楼,在候诊室稍加等候,在诊间,她一次性完成看病和缴费。“以前看病至少排队三次,不停上下楼。现在,最多的时间是花在诊间这一件事上,真好!”

这已经是张阿姨第二次使用“随申码”就医。“上个月我来这边看病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推荐,第一次用随申码看病,先在手机上绑定医保卡,花了1分钟,今天再来,就可以直接刷了。”张阿姨对此赞不绝口,“有时候我们记性不好,要么忘了带身份证要么忘了带医保卡,现在什么也不用带,拿着手机就能来看病!”

这样方便的就医过程都得益于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开展的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实现“随申码”与医保电子凭证关联,在看病就医场景中,使用“随申码医保服务”就能完成挂号、就诊、付费全部流程,病人看病免带实体卡,就医付费不排队。8月底,已实现全市公立医院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全覆盖。

不仅成年人看病可以刷码,对于家中有孩子的家长来说,带小孩看病也可以只带手机就行了。针对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电子凭证”尚未覆盖到的儿童患者的情况,上海在全国首创儿童医保电子凭证的“上海方案”,充分挖掘“随申办”移动端的“亲属随申码”功能,目前已实现本市“儿童医保电子码”的申领和使用。也就是说,“随申码”支持未成年人使用“亲属随申码”实现医保看病就医,家长替家中未成年人展码,即可实现线下医保就医支付。

儿童患者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可通过“随申办”APP或“随申办”微信小程序、“随申办”支付宝小程序,在本人“随申码”界面的右上方申领“亲属随申码”进入。本市儿童医保患者由亲属带领凭借“亲属随申码”可直接在儿童类医疗机构进行“脱卡”就医。目前这一功能已经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华医院试点上线运行,其他综合类医疗机构也会陆续开放相关服务功能。

乘车,刷它!

“滴……滴……”123路公交车厢内,刷码声不绝于耳。随着手机支付的推广,“刷码乘车”已经成为许多乘客的首选。一位用“随申办”APP扫码乘车的市民许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刚刚扫过的公交乘车二维码:“我只需打开‘随申办’ APP,分别找到‘公交’‘地铁’按键就能实现‘刷码乘车’,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都可以用。”不用带卡,不用充值,有手机在,就再也没有因忘了带交通卡而翻包找硬币的尴尬。

在此之前,乘坐公交、地铁,市民要打开不同的APP。今年5月以来,市交通委会同久事集团、申通集团,开展通过“随申码”整合乘车二维码的工作。7月底已初步完成两个二维码在“随申办”APP中的调用、展示及使用功能,市民可在“随申办”APP中,分别找到“公交”“地铁”按键使用。目前,市民乘客可以通过“随申办”APP实现刷码乘坐地铁、公交、轮渡等公共交通出行。目前,市民乘客可通过“随申办”APP、“随申办”微信小程序坐公交、轮渡及金山铁路,“随申办”支付宝小程序刷码功能也将于近期上线。值得一提的是,金山铁路应用乘车码出行服务功能在国内市域铁路场景尚属首创,成功拓展了乘车码在不同出行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也标志着上海公共交通互联互通服务能力再上台阶。

“上线一个月,通过随申码开通地铁服务的新用户超过15.8万,开通公交服务的新用户超过8.1万。”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董爱华亮出随申码“初评”成绩单。同时,市交通委已把市民关注度高、使用频率最多的“公交实时到站信息”“交通卡余额”“实时路况”“充电桩查询”“停车场查询”等功能整合入“随申办”APP。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夏季游泳高峰期间,上海42家已开放游泳池试运行“随申码”和“健申码”  (即上海市游泳场所泳客健康承诺卡二维码)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平台共享,两个二维码互联互通,一次性核验“随申码”健康状况和“健申码”游泳健康承诺卡的状态并自动记录。

截至8月底,共有150家游泳馆实现“随申码”和“健申码”互联互通,“随申码”扫码记录超83万人次。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介绍,市民还可以期待通过“随申码”购买观赛门票或预定健身场所等更多文娱应用。

起源于疫情的“随申码”,绝对不止红黄绿。据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奇介绍,上海将全力把“随申码”打造为本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

在政务服务、毕业生求职招聘、文旅体育、交通出行、社会治理、信用权益等各个领域,“随申码”应用都将持续推进,“一码在手,畅行申城”在未来或将成为可能。

几千万人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

记者了解到,当前“随申码”的使用频次非常高,每天使用量在700万次左右,高峰时期每天甚至超过1000万次。面对如此超高频次的使用,如何确保“随申码”高效运行?市民的数据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据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介绍,“随申码”的建设基于上海市的电子政务云,前台依托“随申办”移动端提供多渠道服务,有随申办APP,随申办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市民通过任何一端进去以后都可以访问。后台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提供数据赋能,整体设计充分借鉴学习了互联网产品的理念。

朱宗尧介绍了2个数字:“随申码”单端设计最高可支持超每秒8000次的并发访问,而疫情到现在最高的并发访问是每秒2000次左右,这也说明系统同时还保留了很高的余量。除此之外,“随申码”整体系统采用双活容灾技术,运行系统万一出现故障,可无感“秒级”切换至备份系统。同时,“随申码”后台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汇聚了来自国家、兄弟省市、市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及航空、铁路等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汇聚、建模分析,让赋码结果更客观、更准确。

在用户的数据安全方面,朱宗尧表示,“随申码”应用服务运行于市电子政务云上,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等级保护机制,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

在前端应用中,“随申码”作为用户电子身份标识,采用了“实名认证+实人认证”的多因子安全认证技术,确保使用者为本人。“随申码”码值采用国密算法云端实时生码,码值一分钟内有效,保障码的安全性和唯一性;根据不同场景安全要求,提供数据脱敏或数据加密,以“最少可用”的原则,提供多场景应用。

后台数据管理中,上海建立公共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安全应急机制,形成闭环安全管理。简而言之,无论从前端还是从后台,通过最严的管理、最强的制度和最先进的技术,筑牢技术、制度、管理三道“防火墙”,确保“随申码”的使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同时,为确保“随申码”的顺利运营,上海还专门建立了“随申码”申诉处理机制。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随申码”“我要申诉”渠道,组建“随申码”申诉处理小组,专项处理“随申码”申诉,通过后端部门数据核对和基层人员核查,上线至今已处理完成各类申诉超18.2万件,保障“随申码”服务持续、稳定运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一码在手 畅行申城 2020-09-07 2 2020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