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小事,对安全的注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监狱的监管安全尤为重要,处处需要谨慎对待,决不能掉以轻心。而曾经发生于提篮桥监狱炊场的事故也一直为安全管理敲响着警钟……
水电工落入大铁锅
炊场即伙房,是监狱的重要部门,担负了全监狱犯人的伙食、饮水等任务。提篮桥监狱的炊场是伴随着1903年监狱的启用而启用的。长期以来,监狱管理人员与犯人的用餐是分开管理的,最初犯人炊场是一座平房,后来随着押犯的增多,监狱多次扩建,炊场也曾重建。新建的炊场是一幢单体的建筑物,为便于向距离较远的监区运送饭菜等,炊场的外面曾设有一条小铁轨(20世纪80年代后期撤除)。
1935年8月22日,炊场内有个大铁锅边的一个龙头忽然损坏无法取水,这影响到全监犯人的伙食供应。在监狱总务科的要求下,工部局工程处派水电工带好工具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监狱。
前来的水电工从事水电维修业务已经多年,技术较好。水电工经监狱管理人员办好手续,在一位看守的带领之下来到炊场拟报修的水龙头边上。
经判断确认该龙头损坏,水电工关闭阀门,拟更换一个新龙头。由于炊场各大铁锅之间排列位置比较紧凑,空闲的地方比较小,落脚的地方几乎没有,水电工也忽视了安全,他就站在大铁锅的锅盖上进行操作。在场的一位看守因有事离开了片刻,也没有提醒水电工大铁锅内正烧有开水。水电工踏在大铁锅锅盖的一个侧面,由于锅盖重心不稳,致使锅盖倾覆,水电工随即掉入滚烫的开水之中……
这情况正好被炊场的第13号看守(当时每个看守都有一个警号,并且该警号标在警服的领章上)看到,他急忙叫来几个现场的人一起关掉大锅的开关使之熄火。大家合力把水电工从大锅里救起,同时紧急报告典狱长。
当时的典狱长韦华德立即赶到出事现场,迅速派车把受伤的水电工送到医院抢救。同时向负责提篮桥地区社会治安的巡捕房报告,巡捕房派出探员前往监狱调查。
由于水电工受伤过重,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10多天后不幸殒命,年仅29岁。
事后,典狱长召集监狱各科室的负责人及各监舍的看守长开会,要大家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注意安全,严防事故的发生。
清洁工作中发生事故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员接管提篮桥监狱,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和改造,利用其建筑物使之成为新上海的刑罚执行机关。6月1日,监狱首次接收犯人,监狱的管理改造逐渐走上正常运行轨道。
为了彻底清除、打扫旧监狱留下的污垢,搞好卫生工作,提篮桥监狱在犯人中临时抽调人员,组织了清洁劳动队,突击性对监狱的监舍、工场、办公楼等进行清扫。此工作从1949年12月9日起正式启动。
其中,炊场的清洁卫生工作特别重要,但是打扫炊场,不像打扫其他地方,它要受到时间的局限,为了不影响炊场的正常工作,同时又要确保炊场的清洁卫生,所以就安排部分犯人在晚上5点到9点打扫炊场。当年的12月16日晚上6点半,忽然一个“轰隆”的沉闷声响传来,一个人从高楼上跌下,摔在水泥地上不省人事。大家定神一看,从楼上跌下的人就是炊场清洁劳动队成员之一潘某。原来他没有安全保护就爬上炊场的高楼上清扫垃圾,失足从高楼跌下。
事故发生后,大家马上把潘某送往位于狱内的监狱医院,组织医生进行抢救。由于潘某伤势较重,造成严重的脑震荡,监狱领导马上召集有关干部连夜守候,陪伴在旁。后来虽经全力抢救,还是无力回天。监狱及时通知潘某的家属,请他们赶到上海,并详细告知他们潘某坠楼经过。几天后,潘某家人雇了一艘木船,把装有潘某遗体的棺材通过水路运回老家安葬。
为了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当年的12月20日,提篮桥监狱召开大会,监狱领导把潘某事件的经过及后事的处理原原本本地向全体干部和犯人公布,以此事故的发生和处理为契机,在干部和犯人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安全教育。
由于教育活动扎实,措施得当,提篮桥监狱70多年来没有再发生过类似事故。
(本版作者:徐家俊,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原主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