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上海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十四五”内覆盖

27个街镇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万余人

本文字数:1185

  □记者  夏天

本报讯  昨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试点一年来,首批27个试点街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总面积已超8347平方米,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超额完成目标。同时,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之后,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据市民政局介绍,为确保试点持续性、长效性,一年来,该局给予了试点项目稳定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给予支持保障,三年试点周期,每个试点街镇市级保障资金45万元,区、街镇按照不低于1:1配套。

一年来,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从标识到空间设计,都具有认知障碍友好化特色,渗透着以老人为本的理念。截至目前,全市27个试点街镇建设的“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其中,13个街镇配备了独立的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

作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十分关键。尽早介入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延缓病程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平均每街镇2151人,超额完成目标。

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即“家庭支持服务”。各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家属们获得从照护能力到自身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支持,认知障碍老年人也得到更好的照料。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老年痴呆”的误解和偏见,许多认知障碍患者和家庭都有一种“病耻感”。为此,试点在面向老人和家庭直接服务之外,特别将“社区友好网络建设”和“友好文化营造”纳入政策指引及评估范围。在试点建设指引的引领下,各组织的社区动员能力被逐步激发,认知障碍相关的科普倡导、公众脑健康教育也来到了更多市民身边。

首年的探索也出现一些问题。市民政局表示,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加强模块化专业能力培训。此外,将逐步完善风险测评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逐步健全项目评估及督导机制,制定更细致、更明确、更全面的评估标准。上海将秉持“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

■相关报道见A3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 27个街镇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万余人 2020-09-22 2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