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风清露冷秋期半

本文字数:1890

秋月

秋菜

秋收

  秋分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两个字:爽、朗。

爽、朗,一个是爽,天气感觉清爽了;一个是朗,天空感觉明朗了。

于是,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

秋分三候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非常契合雷电的起止时间。秋分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并非完全封闭门户,而是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闲人免进”,安然过冬。秋分三候“水始涸”,不是水体都干涸了,是说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秋季降水锐减,河流舒缓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气之美,便常在于水之静美。

平分秋色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

秋分时节,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对于江南而言,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为什么叫做“木犀蒸”呢?

木犀,曾是桂树的俗称。农历八月,雅称桂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清代《清嘉录》:“俗称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

在桂树即将开花的时候,常有一段时间像在锅里蒸的闷热天气,仿佛桂花是因闷热而开花。所以这样的天气便被称为“木犀蒸”。

古人认为,秋分是一个分界。

秋分之前暑有余热,所以秋燥还是温燥;秋分之后寒意渐浓,所以秋燥已是凉燥。因此过了秋分,需要多吃清新、温润之物。

《管子》: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淮南子》:秋分蔈(biào,指草木零落)定而禾熟。

也就是说,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都有了定论。

吃下“定心丸”,人们便忙着收,忙着晒。“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然后趁着秋高气爽,晒粮食、晒干菜,晒盐、晒鱼干儿等等。

从前,收割、晾晒、归仓之后,还有一个民间习俗,“送秋牛”。

立春的时候是鞭春牛,劝耕。秋分的时候,是黄纸或红纸上印着节气农事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图的人,往往是民间最能说会唱之人。他们在“送秋牛”的过程中,说秋耕事项以及各种吉祥话儿,劝说大家不贻误时令。

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说秋”。而“说秋”说得好的人被称为“秋官”。立春鞭春,秋分说秋,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的行为艺术。

秋分时节,虽然有了些许寒意,但:“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夏天被热得昏沉沉的,也被热得特别烦躁。秋分时的一丝轻寒,恰好让人舒畅,恰好给人一种唤醒感,气温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

但再凉一点,便有了草木枯萎的肃杀之气,所以希望这样的天气不要来去匆匆,“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秋分民俗

祭秋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

竖秋蛋

秋分这天人们会玩一种“竖蛋”游戏,民谚说“秋分到,蛋儿俏”,游戏方式很简单,即将鸡蛋慢慢地在一个平面竖起来,松手,蛋不倒视为成功。竖鸡蛋其实每天都可以玩,只不过据说秋分这天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竖起鸡蛋的游戏更容易成功。

吃秋菜

秋分当日还有一种时令吃食,叫作秋菜,是生长在岭南地区的一种野苋菜,也叫秋碧蒿。适逢秋分采来新鲜嫩绿的秋菜与鱼片煮汤,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添秋衣

此时节,冷空气日渐活跃,气温降低速度明显加快,要注意保暖,及时添秋衣,夜晚睡眠盖好被子,小心腹背受凉;饮食上,注意温和清淡,不要过度“肥甘厚味”,否则易加重或引发脾胃方面的疾病。另外,适当锻炼,尽可能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向上,以克服“悲秋”“秋燥”。

庆秋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亦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正当时。这个“秋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处处已铺开秋收画卷。一寸光阴得一方金黄,丰收,是对每一位辛劳者的礼赞。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中国天气网、二十四节气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 风清露冷秋期半 2020-09-23 2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