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先生去年年底失业,现在也没找到合适工作,信用卡账单已逾期三个月。经朋友推荐,张先生发现网上有中介可以帮着客户跟银行“协商分期”,不仅不计利息,本金还可最多分60期还,他瞬间动了心。这些自诩“神通广大”的中介真能帮无力还钱的“卡奴”翻身上岸吗?
广告信息遍布各大平台
记者在淘宝平台上搜索“逾期协商”“协商分期”“债务重组”等关键词,都会弹出一大串店铺。他们的广告词基本雷同,卖点都是“不被起诉”“停止催收”“停掉高额违约金”“个性化分期方案最长60期”。
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内容也很多。微博上“协商分期”博主有近40个,最火的粉丝超过了50万。除了介绍信用卡逾期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推介协商分期的服务,发出的图片基本都是帮客户协商成功后的对话截图。
此外在知乎、抖音、西瓜短视频等平台上也有大量有关“协商分期”“债务重组”的内容。
这些号称“债务规划师”“法务顾问”的中介当然不是免费咨询。记者了解到,目前中介收费标准不一,收费比例基本为欠费金额的4%-10%,一单业务最少也要收1000多元,但也有议价空间。
需提供密码等信息
经过一番咨询后,张先生最终放弃全权代理,因为“他们要的个人信息太多了,还有银行密码,我有点儿怕”。原来,中介要求停息挂账的客户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银行名称、卡号、办卡方式、查询密码、额度、目前未还金额、预留手机号码、联系人姓名电话、联系人关系、账单日、还款日、当时预留邮箱、当时单位名称、当时单位地址、现在单位名称等。
“我要是把这些都提供给他,他们就掌握了我的隐私信息,感觉不妥。”张先生说。
“他们这都是套路,都有剧本。”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董峥表示。据了解,被中介视为“尚方宝剑”的就是2011年1月实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即“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达成协议后,银行不会再催收或起诉,除非持卡人再次逾期。
持卡人别存侥幸心理
北京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认为,相关中介机构现在应算游走于“灰色地带”,法律没有明文禁止这类业务。但是,对于持卡人来说,必须提防其中的风险。
许桂林指出,有些中介骗了服务费,没有办成也不退钱。有些中介会教唆持卡人编造谎言,怂恿甚至直接帮助持卡人出具虚假证明材料。比如伪造贫困证明、住院证明等。这种行为其实已构成欺诈。一经核实,借款人不仅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已付高额中介费也打了水漂。即使银行没有查出来,中介也可能利用造假的“把柄”,对持卡人进行敲诈勒索。
另外,这些中介在服务过程中获取了持卡人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如果他们非法使用,可能会给持卡人带来更大损失。
许桂林提醒逾期持卡人,一定要谨慎对待这些“债务重组”的中介机构,勿心存侥幸,别因贪图小利带来更多风险。
据了解,广东银保监局去年9月曾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代理“处置债务”“延期还款”“减免逾期息费”等违规骗局和行为本身对债务清偿并无作用,反而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对消费者个人征信和经济财产等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消费者不要听信“代理处置债务”的宣传,以免导致更大的损失。 (程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