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案件写真

万里之遥发出专业“同期声”

上海海事法院庭审智能翻译系统“科技范”十足

本文字数:3392

借助高科技远程审理专业涉外案 海事法院供图

  □见习记者  翟梦丽

一桩涉外案件,法官、当事人、专家分散在上海、福建、英国等处,不仅距离上存在障碍,外籍专家一系列专业的用词翻译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然而这些问题,在上海海事法院的“高科技”面前都迎刃而解了。

“船尾管密封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修理,通常需要在干船坞的船上安装……”伴随着英国专家鉴定人加里先生的陈述,法庭内一侧的大屏幕显示着翻译系统正在快速地识别英文语音并翻译成中文显示。上周四,上海海事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涉外案件,现场科技感十足。

海事案件具有涉外性、专业性强和跨区域广等显著特点,融合运用远程庭审和智能翻译系统,这是上海海事法院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专业化诉讼服务水平,建设智慧海事法院的又一重要成果。

国际化庭审:

跨境连线+智能翻译

“Stern tube seals require specialist technicians for repair usually require the stick the vessel to be in drydock strange”拥有21年海上工作经验的英国籍专家在远程视频那头陈述自己的证词,法庭内一侧的大屏幕显示着翻译系统正在快速地识别英文语音并翻译成中文显示:“船尾管密封件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修理,通常需要在干船坞的船上安装……”与此同时,法庭内的法官和书记员,以及身处福建、上海等地远程连线参加庭审的原、被告和第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关注翻译文字,时不时地用笔快速记录。期间,法庭当庭运用上海海事法院船舶大数据系统,查看了船舶从2018年4月10日至5月28日在非洲海域的航行轨迹,原、被告和第三人依据该数据,分别对加里先生就有关事实进行提问。

如此“国际范儿”和“科技范儿”十足的画面,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上海海事法院的庭审现场。

上周四,上海海事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涉外案件。此次庭审跨越了半个地球,英国专家鉴定人在英国远程作证。在这次庭审中,上海海事法院首次启用庭审智能翻译系统,对法庭内的语音实时同步翻译,并且利用船舶大数据系统当庭演示船舶境外航行轨迹,充分展现了中国海事司法国际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据了解,该案是一起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涉案金额较大,法律问题复杂,涉及专业领域深入,因此专门由上海海事法院航运金融审判合议庭审理。

原告“盛明”轮船东诉称,2018年4月,“盛明”轮航行至非洲纳米比亚海域时船舶尾轴突然大量进水,被拖往南非开普敦港进行维修。当轮船欲进入南非领海时,因未提供担保,南非海事安全局指令将船舶拖出南非专属经济区。而后,船东又依据南非海事安全局要求,让船员全部下船,并向各方发出弃船通知。六天后,船舶信号中断并消失,无法查询轨迹。事后,保险公司以船东投保时未告知船舶不适航状况等为由拒绝理赔。船东遂将保险公司诉至上海海事法院,要求其支付船舶保险赔偿款、拖轮拖带费等近750万美元。

针对原告的诉请,被告保险公司辩称,“盛明”轮的事故是船舶不适航和原告弃船所致,不属于保险条款列明的风险造成。被告保险公司向法庭申请,由事发时TMC海事咨询公司派遣的专业登船鉴定人员加里先生就船舶是否适航出庭作证。加里先生向法庭陈述了当时登轮检验情况,说明鉴定结论和原因。

由于庭前准备充分,技术保障到位,三个多小时的跨国连线过程顺畅,庭审规范有序,翻译内容准确度高,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疫情之下应运而生

由于疫情原因,外籍鉴定人员加里先生无法来到庭审现场。此案的承办法官杨帆向记者介绍,由于疫情突如其来,加里无法来到上海不能出庭,法官考虑过后,决定通过远程庭审的方式开庭审理此案,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专家鉴定人都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庭审。因专家鉴定人为英国人,只能用英语交流,在线智能翻译系统或将能提供不小的帮助。

“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法官能够通过文字的翻译,更好地理解诉讼参与人表达的真实语义。”据法院技术部门人员透露,这一系统的筹备前后约花费2个月的时间,将上海高院的在线庭审系统与海事法院自主研发的智能翻译系统有机融合,保证两个系统能够同时开工。“智能翻译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语音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的翻译。”据他介绍,庭审智能翻译系统重点完善了海事及法律专业词汇翻译,为庭审提供专业的同步智能翻译辅助。

智能翻译系统补位人工翻译  帮助法官更好认定案件事实

海事审判因案件当事人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化程度高、诉讼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近年来,当事人主动选择上海海事法院管辖案件增多。

对于海事法院“高频”审理的涉外案件而言,智能翻译系统的实时翻译将给予法官重要参考。杨帆解释,为了全方面地了解案件,针对翻译中各方当事人的不同意见,法官们还会在庭审结束后做大量案头工作,自己查阅资料核对庭审中的各方观点,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智能翻译系统在庭审过程中的运用,使得在庭上法官就可以同步进行一些语义方面的核对工作,翻译结果有了直观的参考对照,不仅提升了效率,也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判断法律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于海事案件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高,此类庭审会有专门的翻译人员出庭,将鉴定人意见翻译成中文便于法官和各方当事人理解,并将他们的提问再翻译成外语给鉴定人回答。

“因为案子比较专业复杂,所以对于翻译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杨帆告诉记者:“普通的翻译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准确,如涉及不熟悉的专业词汇翻译导致的差异问题,可能会影响庭审的效率。”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海事案件相应的专业背景,然而此类翻译人才比较稀缺,寻找合适的翻译成了案件在开庭审理前不小的难题。

一般而言,经过案件当事人申请,经由法院的审核后,翻译人员可出庭翻译。而此次启用的庭审智能翻译系统对于解决专业翻译难寻的困惑而言是一大福音,智能翻译系统可以成为人工翻译的强势补位与有力辅助,有效节约司法资源。

可推广性强

作为率先“吃螃蟹”的法院,杨帆认为智能翻译系统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这也是对原始的一个审判方式的突破,作为法官我们还是很期待的,如果能够普及推广的话,对案件的审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她看来,不仅仅是海事法院,只要庭审过程中涉及到外籍当事人、证人等出庭的情况,都会有对翻译系统的需求。

当下,作为一种探索,智能翻译系统还是作为人工翻译的辅助。也许有一天,当技术日臻成熟后,系统将可以替代人工翻译,这也将大大节约司法成本。

下一步,不仅可英翻中,系统还可以加入中翻英的功能,法官的意见也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外籍出庭人员或者旁听人员。通过实时翻译系统,外籍人士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庭审是如何进行的,更好地反映当下中国司法的公平公正。

科技赋能司法  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

据统计,近年来,上海海事法院涉外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缩短近一个月。2019年,该院受理的涉外、涉中国港澳台地区案件达到40%左右,当事人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当事人主动选择上海海事法院管辖案件增多。海事案件具有涉外性、专业性强和跨区域广等显著特点,融合运用远程庭审和智能翻译系统,这是上海海事法院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专业化诉讼服务水平,建设智慧海事法院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教授杨华看来,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是审判领域的一大进步,是科技赋能司法的重要体现,对预防冤假错案,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以及贯彻诉讼法中的便民、高效原则发挥重要作用。上海法院将人工智能赋能司法,不仅在理念方面跨前一步,更是在实践中走出关键一步。

审判过程中的实时翻译,录音录像与翻译,也将有助于证据的固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翻译系统在精确度与客观性上有了保证,对审判的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除了质量上的贡献,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同样也会大大提高审判效率。天南地北的当事人不必花费时间汇聚在一起,开庭时间的选择更为便利。

远程庭审与智能翻译也会在多重方面保护当事人权益。远程庭审避免了舟车劳顿,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智能翻译免去了聘请人工翻译的费用,同样也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同时,在他看来,应用科技的同时必须要重视法官的作用,加强审校环节,确保科技还原真实的意思。在机器翻译之后,要保证相关人员进行人工审校的权利,无论是证人、利益关系人,还是庭审人员,都应有权进行审校。接下来,法院还应不断优化系统,努力提高人工智能翻译的精准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案件写真 B03 万里之遥发出专业“同期声” 2020-09-30 2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