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肖阳
前一阵有个上海小伙在某手机购物APP上花2580块钱买了条假BURBERRY围巾,经后续摸排调查,公安机关一举破获背后的制假售假链条,抓获多名对外制售假冒品牌商品的犯罪嫌疑人,并查获了大量假冒风衣、衬衫等国际大牌服装,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产品总金额为1249万余元。
记者昨日从虹口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该院日前已将马某甲、马某乙等7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唐某某等6人假冒注册商标案起诉至法院。
涉案金额1249万余元
2017年至今,被告人马某甲、万某某夫妻伙同被告人马某乙、李某某夫妻,在广东省东莞市租借的场地内,组织、生产假冒BURBERRY(博柏利)、MAX MARA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等商品对外批发销售。犯罪团伙分工明确,被告人尹某某、林某某负责生产跟单,主要对假冒BURBERRY、MAX MARA等品牌商品的订单、原材料的采购;被告人刘某甲、熊某负责公司的仓储、保管、收货、发货、运输;被告钟某某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被告人刘某乙负责产品的加工、包装;被告人唐某某负责车间产品的生产;被告人李某某、韦某某负责公司的财务;被告人万某某负责员工的工资结算发放。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产品总金额为1249万余元。
“市场套路太多,玩法还需增加!”“路还得走下去,只有不断适应当前环境才能更好面对今后的工作。”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的被告人钟某某在两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在这份“工作总结”中,甚至有明确的当年工作得失总结及对下一年扩大制售规模的具体计划……分工明确、环环相扣链条式制假售假犯罪
“我到香港去把一些正品的博柏利风衣买回来打版,之后自己在市场上买相应的面料、辅料、唛头、商标用于生产假冒的博柏利风衣。”被告人马某某供述,拿到样品后,制版部参照制作出假冒的成衣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内部编号和审核并将样品存放在营业部,跟单部接到假冒博柏利品牌衣裤的订单后,跟单员到营业部找到样品,并根据需要制作的数量先找需要采购的面料、商标、吊牌、五金、纽扣、PP线等联系公司提供的供应商供货,然后联系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制作。等到衣裤制作完,送至公司仓库对外进行销售。
该案中,被告人以两家公司为依托制假售假,多名被告人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情节严重,对权利人的商标权造成严重侵害,是典型的链条式犯罪案件。
微商、“购物APP”等
网络销售为主要售假渠道
2019年10月,被害人卢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其通过某手机购物APP以人民币2580元的价格购买到一条假冒博柏利品牌围巾。公安机关就此展开侦查,一件涉案金额达千万元以上的制假售假案件浮出水面。
“一开始从大平台做推广,有的是从购物网站下单,有的是加我微信,再从微信上下单转账付钱。到2017年12月后就大部分以微信发朋友圈为主了。”从该公司电商部负责产品接送货及销售的被告人钟某某供述中可得知,假冒产品多走网络销售渠道,其中就包括卢某某下单的APP。而在前述提到的年终总结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营销手段”:“多拍和多写适合微商推广的图片和方案,把直播和视频利用起来,用站外推广方式将公司和产品推广,达到吸引客户加到微信上来下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