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面对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历史使命、艰巨任务,人民公安责无旁贷。
那些忙碌在山沟沟里的藏蓝色的身影,他们本职是人民警察,如今成为贫困乡村的致富带路人,重任在肩。角色发生了变化,“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誓言没有变,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发掘致富潜力,为脱贫攻坚奉献公安力量。
为了让“木出子里们”走出大凉山
“我想走出大凉山。”这是一个11岁彝族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她的家乡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但是,这里有着无法想象的贫穷与落后。她渴望的是山外的世界,她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用不懈努力改变未来
她叫木出子里,今年11岁了,现在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曲觉乡新民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见面,她明亮的眼睛里藏着些许的拘谨。
木出子里祖祖辈辈生活在越西县瓦曲觉乡呷多村的大山里。木出子里从出生起就一直没有走出过大山。
跟大部分的孩子不一样,当他们沉浸在各种玩具、零食、游戏里面的时候,木出子里已经开始帮助父母照看起了年幼的弟弟;当同龄的孩子背起书包开始小学生活的时候,她背起的不是书包而是跟她差不多高的背篓……大山里的孩子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018年6月,四川省内江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民警张弢主动请缨,踏上千里援凉的扶贫攻坚路。他被选派到越西县瓦曲觉乡呷多村任“四治专员”,同时,负责呷多村的控辍保学工作。
初到呷多村,恶劣的环境让张弢大为吃惊。遇到下雨时,上山的路一片泥泞,漏雨的房屋让村民苦不堪言……这一切让张弢更加坚定,他要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帮助这里的人民脱贫致富。
张弢每天都爬几个小时的山,只为了挨家挨户去走访,更好地开展工作……慢慢地,他了解到由于村民思想落后,出行不便,许多孩子都没有上过学。那一年,木出子里已经9岁了……张弢初见她时,看着眼前拘谨又懂事的女孩子,不禁心疼了起来。木出子里家里一共有五个孩子,她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弟弟,家里的负担很重。
木出子里家里十分贫穷,木出子里的父母思想落后,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张弢经常去木出子里家里干农活,闲暇时就跟他们聊一聊外面的生活和工作。张弢说:“要想真正脱贫,还是要改变他们的思想,鼓励他们出去打工,鼓励他们多去看看外面的发展。”张弢经常和木出子里的父亲聊天,跟他谈论出去可以做什么工作,也跟他说起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张弢的不懈努力,木出子里的父母思想有了转变,父亲走出了大山,在外面打工。也就是在这一年,木出子里也走进了学校,在新民镇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
村里的孩子是张弢心中的牵挂。张弢说:“我不怕孩子的父母不待见我,就怕他们不让孩子上学。不论要再来多少次,我都愿意去做村民的工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学校开学时期,结合入户走访,张弢协助村两委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到校报到,成功劝返6名辍学儿童,全村控辍保学率达100%。
脚下沾满呷多村的泥土
帮扶工作的两年间,张弢认真落实县委扫黑除恶工作部署,与当地派出所、村委会一道开展缉枪治爆专项行动,深挖村霸、地头蛇等势力,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作为“四治专员”,张弢严格按照州、县禁毒委要求,完善呷多村村委禁毒工作四本台账,补齐村一级禁毒工作薄弱短板。目前,呷多村外流贩毒人员为零,社区戒毒社区康复13人,全部纳入索玛花系统管控,新增吸毒人员为零,扭转了禁毒工作的被动局面。
按照县综合帮扶工作队法治攻坚组的部署要求,张弢依托村民大会、党建月会、农民夜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助推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已开展法治专题讲座5期,入户宣传90余次,累计受教育群众700余人次。
决战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呷多村岭多地少,产业凋零。为了解决村里没有支柱产业的尴尬局面,张弢与村委请来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对这里的土质进行研究,获知呷多村适合种植中药材血竭。他们与太极制药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起中药材产业。村里有了产业,村里的贫困户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两年时间,700多个日日夜夜,张弢用脚步走遍了整个呷多村。无论是彤云密布,还是大雨滂沱;不论是烈日骄阳,还是天寒地冻,他始终奔走在山上……
从最初村民口中的“外地人”,到现在的“大兄弟”,张弢成了村民的亲人。张弢说:“只有你把群众当成家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现在,呷多村全村人已经搬迁到了山脚下的新村。张弢说:“看到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很欣慰……”
呷多新村的阿里伟坡说,村里有很大的改变,最主要是村民的思想在慢慢转变。
犹记得孩童时,学校的老师常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想当警察、想当老师、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而问到木出子里时,她只说:“我想走出这座大山,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简单的愿望却要付出不简单的努力。
我在“云里头”的扶贫岁月
周万泽,现任贵州省公安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三级警监、一级调研员。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他被派驻贵州省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极贫)任前线工作队联络员(副队长),2019年6月转调贵州省贞丰县鲁容乡(极贫)任前线工作队常务副队长,2020年3月挂职任贞丰县委常委、副县长。荣获“2019年度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想在贵州省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近两年的扶贫工作,浮现在眼前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保基在“云里”
2017年10月的最后一天,我怀着忐忑而又憧憬的心情,从贵阳出发,独自一人驾车朝着贵州西南部的盘州进发。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是我的目的地。
一路迎着西斜刺眼的阳光在沪昆高速开了200多公里,我在进入盘州市的第一个收费站下了高速。沿着盘旋下降的217省道,到达羊场布依族白族回族乡梅子沟桥头分岔路口时,我停车问路边的老乡:“老乡,去保基往哪走啊?”老乡看看我,很认真地往斜指,又往上指,说道:“往上走,就在云里头。”
拐个弯,就看到立在小桥头的路牌——保基。
沿着坑洼狭窄的230县道前行,3公里内从海拔1280米急剧盘旋上升到1700米,车子开进“云里头”了。云雾沿着峡谷涌上来,顺着路面滚涌,不时扑面而来裹满车身。这既是平时难得一遇的仙境,也是周遭难辨的险境——公路的山崖一侧是深谷,从未驶过如此险路的我一时掌心满是汗。好在山风强劲,道路在被吹开的云雾中依稀可见,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在这白色的波浪上缓慢前行。
战战兢兢翻过一片森林密布的隘口后,道路平直了许多,保基乡政府就坐落在海拔近1700米的山间小台地上。一路开到乡政府大院,熄火下车,我头发晕,踉跄了一下,众人赶紧扶我坐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缓过来。众人笑道:“保基人民欢迎你,绕山绕水抖死你。”
险峻的盘山路,是保基大山给我的“下马威”。
保基苗族彝族乡位于盘州市东北部,距中心城区69公里,面积147平方公里,属于乌蒙山区,森林覆盖率80%。由于地质结构上巨大的落差,全乡7个村有6个苗族彝族村海拔在1700米以上,冬季低温漫长;有1个布依族村处在海拔900多米的格所河大峡谷之中,与两旁山巅相对落差达到1000米,多年来只有骡马小道进出。交通闭塞是导致保基乡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我调研时了解到,以前路烂,没人愿意来,东西运不出去,有的运费比产品价值还贵。有时有扶贫订单买了西瓜、西红柿,但因为主干路塌方运不出去,几天就全烂在地里。
要致富,先修路,在西部山区脱贫攻坚,莫不如此。在贵州省极贫乡政策投入和各方大力支持下,至2018年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2.33%下降至2.44%。保基乡已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组组通”全覆盖,硬化公路总里程达到269.7公里,完成率100%,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硬化公路1.83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全乡交通基础发生了巨大改变,为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种养殖业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3月,保基乡所在的盘州市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退出贫困县行列。
近两年时间里,我和队员们跑遍了全乡7个村80多个村民组,从盘州市海拔最低点海拔-735米的大河边,到全乡最高点2420米的长菁风电场。山还是那些山,路还是那些路,有的爬坡看不见前头路面,有的长下坡踩刹车脚趾发僵,直到“袜子都要顶出洞”。好在,路面全部硬化平整,进行了截弯取直改造,绕山绕水还在,不过不会“抖死人”了。初到那刻的紧张,早已烟消云散,不时可以惬意地欣赏壮丽的风景了。
乡下也堵车了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房子需求基本得到了改善,购车需求也随之爆发,全乡私家车猛增到800余辆,摩托车天天都在增加。原本狭窄的道路,逢集市逢节日逢酒席经常堵车,事故开始增加了。我进村时在弯道处也被摩托车剐蹭过2次。想起那些“农村赛车手”,我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作为公安机关一员,指导帮助维护治安、维稳也是我们的分内职责。群众致富后,各类治安问题随之增加,教育防范工作务必在先。按照省厅党委助推脱贫攻坚的部署,我们工作队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积极协调安排,由当地交警多次到乡里组织简化程序集中考试、办理摩托车驾照,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解决群众进城考试办证的难题。考场就在乡办公楼底下的停车场。有一次我驻足旁观,发现上门办证群众对这个做法十分欢迎,个个脸上带笑。一名妇女一时紧张,骑行绕圈撞飞了几个雪糕筒,惹来一阵大笑。上门办证,使原来农村几乎无人有证到基本杜绝无证驾驶。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出了事故也知道如何正常处理理赔,减少了因交通事故致贫返贫的现象。
有必要说的是,2018年年底之前,保基乡没有加油站,要加油只能下山到羊场乡,来回30公里,最远的村来回近70公里。山上山下还有500米的高差,加一箱油,来回就用了三分之一,给群众造成很大负担。为了方便使用,有的群众在家储油,这是极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工作队和乡里抓紧做工作,协调企业加快规划中的加油站建设进度。很快,加油站于2019年8月建成运营。
按照贵州省极贫乡的规划,从保基乡到羊场乡的县道要改建成10米宽的一级路。2019年6月我离开时,该路已进入铺面收尾阶段,纵贯全乡的主干路也开始动工扩建。这几年艰苦种下的几万亩茶叶、刺梨、石榴,以及特有的乌鸡、黑羊等,在通畅的物流保障帮助下,也将为保基乡稳定致富、建设美丽山乡奠定坚实基础。
极贫乡的坝坝舞
坝坝舞是广场舞的一种,在西南地区较为普及。这在偏远极贫山乡,人们还不敢奢想:脏乱差没地方跳,家务事多没心情跳,碍于眼光不敢跳,长久以来,坝坝舞离这块穷困的土地似乎很遥远。
2018年年中,乡政府所在地冷风村小城镇建设基本完工,路面全部铺油建好了人行道,石板铺就的文化小广场也建好了,有了小城镇该有的样子。有一天,太阳刚刚落山,我和几个队员一起到街上走走,到了小广场附近,突然听到熟悉的坝坝舞节奏在回响。走近一看,十来名妇女在小广场上跳起了舞。四周还有不少欢快的娃娃,在跳舞人群之中穿插打闹。一时间我愣在了原地,想说话却说不出来,眼眶湿润。大家吃苦受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吗?这极贫乡老百姓能衣食无忧、幸福愉快地跳舞,不就是脱贫的成绩吗?
脱贫攻坚战略,就是在解决贫困农村尤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精准脱贫,在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空白、确保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抓产业就业确保群众收入后,群众对吃穿住行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建房子、买电器、买车子,拉动了农村消费,小农个体经济正在被融入城乡一体的经济格局中。
我越想越兴奋,也茅塞顿开。
有一天,我在乡政府墙上看到一张喜报:保基乡坝坝舞代表队在盘州市坝坝舞比赛的三十几支队伍中获得第6名好成绩。我指着喜报对乡党委书记李金平说:“看到没,精神文明在保基开花了。”他高兴地说:“3个月,才3个月啊!”
3个月,保基乡就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而在保基乡的两年,是我一生难忘的岁月。(来源:《人民公安》杂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