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他在上甘岭运炮弹 再去安葬忠骨

——记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新馆开馆

本文字数:3127

戚志邦与自己的志愿军时期照片合影 记者 夏天 摄

少先队员们向老兵代表致敬 记者 夏天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他们是亲历长津湖鏖战的9兵团老兵、曾为上甘岭前线运送炮弹、收殓烈士忠骨的26军小战士,以及将“白马高地”铭刻在心,手绘防区图捐献给纪念馆的23军老战士……日前,他们齐聚上海奉贤,来到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座“最后军营”——安葬有数百名上海志愿军老兵英魂的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参加由上海永福园主办的“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暨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再度回荡在“军营”上空。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将军、志愿军老兵、现役军人、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300多人出席活动。当然,还有更多来不了现场、化作英魂的志愿军指战员,也通过他们留下的一件件珍贵展品,无声地向后人讲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他们把我赶出阵地,再去只能收殓忠骨”

70年过去了,曾年仅15岁就加入26军师部文工团的潘仁森,也成了驼着背、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但他时常想起,当年向上甘岭前线运送炮弹时,那一双双将他赶出阵地的英烈之手。

“当时上甘岭战斗已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我们虽然是小战士和非战斗人员,但也人人带枪,还会打枪。”潘仁森回忆,当时他加入了一支后勤队伍,向上甘岭阵地输送物资,在看到阵地陷入胶着后,后勤队决定就地留下,请求参加战斗。“但阵地上的战士们,看到我们都还是孩子,坚定拒绝了我们的请战要求,用有力的大手,把我们推了出去。”潘仁森说,“后来,就轮到我给他们收殓遗体了。”

潘仁森回忆,虽然志愿军的工事设计合理,战斗素养过人,但面对穷凶极恶的美军,面对“范弗里特弹药量”(朝鲜战争的历史名词,意指“唯火力制胜论”),双方还是付出了极高的伤亡。“我所在的那个营,只活着100多人,有的连打得只剩几个人。我们用白布,将烈士们保存情况不一的遗体包裹好,带回山下安葬。有一次我大着胆,偷偷眺望坑道外面,看到山坡下也遍布着美军尸体,还没有人来收尸。”

“抗美援朝是我一生的骄傲,没有什么可与之交换”

1951年,18岁的奉贤西渡青年戚志邦从闵行中学毕业了。在抗美援朝的伟大号召下,他投笔从戎,戴上大红花,光荣参军入伍,成为9兵团政治部文化科一名干事。

生长于小桥流水的江南地区,戚志邦没有想到,他将在霜寒刺骨的朝鲜长津湖战场,与赫赫有名的陆战第1师等美军精锐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我们都没想到,那个冬天朝鲜会那么冷”,戚志邦对记者回忆道:“因为后勤上不来,我们只能吃炒面还有冻土豆,味同嚼蜡啊。”

但话锋一转,戚志邦的眼里闪烁出锋芒:“但今天有些人,说我们是靠所谓‘人海战术’战胜美军的,这叫什么话?真要是‘人海战术’,把人都打没了,还拿什么赢?”戚志邦说,“当时在白天战场,美军有火力和天空的优势。但我们偏就发挥夜战、近战的优势,把美军打得狼狈不堪!”

抗美援朝结束后,戚志邦随所部前往沈阳军区驻扎,并几经移防,以中尉军衔在江西省转业,留在当地工作。直到退休,戚志邦才回到阔别40余年的故乡。如今的老人,在奉贤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记者观察到,88岁的老人精气神十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说话间,老人所属村委会干部向他致电,表示将送呈抗美援朝纪念章上门,“我在参加纪念活动呢,回去再跟你们联系。”老人嘱咐道。

“当年在我学校,没参军的同学,有不少进了大学深造,成为50年代的大学生。”采访的最后,戚志邦回忆起属于他的另一种人生可能。“但于我而言,参加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是我一生的骄傲,没有什么可与之交换。”

一对无趾脚模的故事

在诸多展品中,一对石膏脚模引起记者好奇:这是一位成年男性留下的脚模,但为何脚模上看不到一根脚趾?

展品边的文字说明,无声告诉了记者那悲壮的答案:这是原26军88师262团2连政治指导员梁皓东同志的遗孀毛霜庭女士捐赠的先夫遗物。原来,梁皓东等指战员们入朝时没有棉鞋,却遭遇了朝鲜零下40多度的极寒气候。包括他在内,许多人双脚冻坏被截肢。回国后,国家优抚时为这些指战员们定做矫形皮鞋,这才有了这批特殊的“无趾脚模”。

据毛霜庭老人介绍,梁皓东同志生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来,像他这样脚趾被截肢的指战员们,只有穿上用这双脚模制作的矫形皮鞋,才能稍微正常行走,如不穿特制皮鞋,只能用脚后跟走路,想移动稍长距离,只能拄双拐行走。

毛奶奶还捐赠了梁皓东留下的军用毛毯,这是1950年11月其部在与联合国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当时梁皓东负伤回国时躺在担架上,战友用这条毛毯帮他盖住负伤的双脚送行。

梁皓东生前除了冻伤,还有近十处枪伤。毛奶奶回忆,先夫生前一直饱受伤病困扰,经常自己为伤口换药,但从来一声不吭。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梁皓东同志还是因枪伤反复发作最终恶化,不幸去世。“想让大家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毛奶奶说。

“站在那个高地,可以俯瞰汉城”

“北汉江”“去汉城(今韩国首尔特别市)”……朱俊贤老人的目光仿佛穿透70年光阴,汇聚在他捐赠给纪念馆的手绘防务区域地形图上。这里是停战界碑,那里是中立国观察哨,他如数家珍,直到手指停留在图中制高点394.8高地,才缓缓说:“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高地’,我‘万岁军’38军与韩军王牌‘白马师’当年鏖战之地。因为若攻克这里,去汉城就一马平川了!”

1953年1月,朱俊贤所属的第23军接38军防务,来到地图所示一带。当时,朱俊贤任23军69师207团下辖某通信连卫生员。由于长期与侦查尖兵们打交道,朱俊贤也学成一手绘制防务图的本领。

从朝鲜归国时,朱俊贤将他戎马生涯多年收藏的近百件战地纪念品全部带回,“这是一段伟大的战斗,作为亲历者,我有责任将它们守护传承。”朱俊贤当时这样想。

在永福园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开馆前几年,浦东新区也筹办了一座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朱俊贤老人当时不仅积极捐款,还将自己珍藏的文物大部捐出,并不辞辛劳,志愿承担相应的管理、研究和讲解工作。

而这次捐赠给纪念馆的这幅手绘防区图,正是朱俊贤对1953年板门店停战前后,23军在394.8高地以北的防务情况之写实描绘。图中,山地、林场、乱石堆、铁丝网、坑道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一处“1953年2月目睹击落敌机残骸”则给地图平添了一丝趣味,也给观展者呈现出一丝身临其境的战地映像。

在“最后军营”报到归队

据上海永福园总经理、志愿军纪念馆执行馆长徐汶强介绍,新馆呈现出不少看点:新收集展出了当年有关抗美援朝内容的报纸、史料和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书籍、连环画等600余件,其中有彭德怀、杜平、巴金、魏巍、刘白羽、杨朔等志愿军高级将帅和著名作家、战地记者发表、出版的回忆录、战地报道、文学作品等。新馆还展出各地志愿军老战士及家属捐赠的鲜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珍贵的革命文物。目前馆藏有当年反映抗美援朝时事新闻的各类报纸、实物、文学资料、史料、图片等共有1800多件,还有9幅油画、一幅大型木雕及影像资料等。

上海永福园董事长、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馆长徐渭岳在新馆开馆仪式上表示,在抗美援朝期间,有18680名上海籍志愿军战士,其中60%以上来自南汇、奉贤地区。在他看来,如果能为老兵们建设一座“最后军营”,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永福园为此开辟了“将军苑”、“功德苑”、“英模苑”等苑区,供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已故军人安葬。

从2012年至今,纪念广场已矗立起老兵墓穴700多座,每年清明冬至,永福园都会举行志愿军公祭和老兵集体葬礼,迄今已坚持7年。许多老战士会在这一天庄严地穿上军装、佩戴好勋章,来到陵园看望故去的战友。老兵们说,待其百年后,最后心愿就是去“最后军营”报到归队,回到战友们身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他在上甘岭运炮弹 再去安葬忠骨 2020-10-27 2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