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杨王孙:我国倡言“裸葬”第一人

本文字数:1686

  □沈  栖

近读《汉书》,意外发现了我国倡言“裸葬”第一人——杨王孙,以及由他“裸葬”而引发的我国历史上有关殡葬问题的第一场辩论。

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杨王孙家业千金,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位富翁。他笃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只要有益于健康长寿,都尽力而为,毫不吝啬,极力主张厚养。年迈病重,自感来日不多,便嘱付儿子:死后将他的尸体裸葬,以返归真,并授之以法:  “以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杨王孙这一行为目的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改变世人攀比厚葬的陋习。杨王孙的“裸葬”是对当时盛行的厚葬风俗有力的反拨和着意的纠弊。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厚葬成为了一种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并且在中国丧葬民俗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历朝历代中,汉代是我国社会厚葬最为盛行的时期。西汉前期鉴于战乱之苦和物质匮乏,墓葬一般比较节俭,厚葬习俗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那时残破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且不说皇室造陵  “大兴舶役,重境赋敛”,“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就连庶民地主、私人工商业主阶层也往往是“丧葬逾制,奢丽过礼,竞相仿效”,而民间呢,纷纷慕效,或变卖田宅,或耗尽家产,或借贷求助,力求把父母的丧事操办得体面一些。恰如光武帝曾感慨:“世以厚葬为德,薄终未鄙,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足见“厚死伤生”问题的严重性。杨王孙响应汉文帝薄葬之旨,以“矫枉必须过正”的决心,要求在自己死后实行裸葬,此举惊世骇俗。

其子欲默而不从,明知这是违抗父命;欲从,又于心不忍。于是便乞请其父好友祁侯缯它出面劝说。出任在外的祁侯缯它即刻写信力劝,而杨王孙回函力辩。于是两人的“对话”便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场关于殡葬问题的辩论。

这场辩论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是关于死后是否有灵魂的问题。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前,人们普遍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有知,与生者无异,只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而已。祖先崇拜与鬼魂崇拜合二为一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丧葬活动自然是表现人们的在世生活。祁侯缯它诚恳地劝道:“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不)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杨王孙则说:“死者,终身之化,而物之物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返其真也。返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以“鬼”言“归”  (即回归自然)的说辞巧妙而犀利,如此旗帜鲜明地说出了生死乃自然规律、人死无知的裸葬理由。

二是关于历年奉行的厚葬制度要不要破除的问题。祁侯缯它固守传统遗训,认为:厚葬乃是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丧葬礼制,“必守永续,以承先训”,倘若革除,有“危及后人之虞”。当年确乎有“择穴厚葬先人,以护祐子孙后代”一说。但是杨王孙则偏不信邪:“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无)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被盗),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厚葬劳民伤财的弊端。

三是关于厚葬是否“尽孝”的问题。当时统治阶级提倡“以孝治天下”,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丧葬习俗自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人们认为:厚葬即是履行孝道,倘若将先人从俭葬之,则是不孝的行为。更有甚者,孝道不止是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还是决定其仕途的政治标准,因此,厚葬当为恭行孝道的最佳方式而流布之。祁侯缯它以“孝”说事:“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而杨王孙坚决反对将尸体“裹以币帛,鬲以棺椁,肢体络束,口含玉石”,认为这是“费财”,至于以此“尽孝”,那是“重惑”,不可信!故明确表态:“我不为也!”

杨王孙关于裸葬的辩词,堪为讨伐厚葬的檄文。然而,时过境迁已有2000多年的今天,经济、文化、科学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有些人的思维反倒远逊于杨王孙,重又信奉起厚葬,悲哉也夫!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杨王孙:我国倡言“裸葬”第一人 2020-11-02 2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