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中心52楼的“朵云书院”直插云霄;民生码头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殿堂”的华丽转身;曾经的“工业锈带”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年轻人驻足的“生活秀带”;滨江绿地进驻了演出团队……这些都是上海滨江段公共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以上海黄浦江滨江两岸贯通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以开放性、公共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高品质人文精神,重塑新时代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也成为上海打造“世界会客厅”和贯彻“一江一河”战略的代表性区域。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并邀请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赴十六铺码头、毛麻仓库和绿之丘等,视察浦东、杨浦滨江段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文化书房打造“世界会客厅”
抬头看云,低头看书,上海中心大厦52楼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是魔都海拔最高的“空中书店”,也是申城市民最心仪的阅读空间之一。2200多平米的书店,集阅读购书、文创购物、咖啡简餐、演出展览、培训讲座、书友沙龙等多功能为一体。著名建筑师俞挺以文人山水画为灵感,用黑白两色和墨汁般圆润的线条,将朵云书院打造成一个“山水秘境”,也为市民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惬意休憩之所。
而一色的博物馆、美术馆则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肌理。震旦博物馆、上海宝库艺术中心、观复博物馆等,各色文物照片讲述着时光的故事。艺仓美术馆则被誉为上海十大最受欢迎美术馆。该馆原为上海煤运码头旧址处的煤仓和运煤廊道,经过对建筑的改造活化和风景重新构筑而来。
走到民生码头地区又能感受到怀旧与时尚的交融。这个始建于1908年的民生码头(民生路3号)旧称英商蓝烟囱码头,原为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其中筒仓艺术中心就是这个曾经亚洲容量最大的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粮仓,目前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殿堂”的华丽转身。利用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等工业遗存建筑资源,已成功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时装周等主题活动以及Dior高定发布、Prada男装秀、保时捷911展等时尚品牌发布活动。
在浦江东岸贯通的22公里文化景观带里,建设22座“望江驿”小木屋,在休闲功能中充分考虑便民功能设置,比如有非常干净的卫生间,有自动售货机,甚至AED这样的公共急救设备。同时,又在功能设置中充分考虑文化表达,比如每座望江驿主题不同,有党建主题、阅读主题、科技主题、亲子主题,运营主体采用赛马制、能者上,因此活动各有特色,也格外丰富多彩。全年300多位名人走进驿站与市民面对面,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传递思想、讲述人生,小空间、深挖掘,“望江驿”串起独具浦东特色的东岸滨江品质生活体验带。
从“工业锈带”走向“生活秀带”
杨浦滨江是上海最传统的工业诞生地,也是上海产业工人最早的诞生地之一,杨浦滨江坚持“向史而新、还江于民”的规划设计理念,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持续推进工业遗存保护利用。
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会场和艺术展览中心,毛麻仓库这栋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在黄浦江边目睹了无数风起云涌,是目前杨浦滨江带现存面积最大的无梁楼盖仓库,也是上海民族工业历史的见证者。
而80岁的烟草仓库在城市更新中,由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师历经4年精心设计打磨,最终打造出了这座“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成为“绿之丘”,并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金奖。
1902年祥泰木行成为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即将向市民开放。
沿江的户外空间建成了健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和篮球场、足球场、沙滩排球等。同时还设立了人民建议征集站,主动征集市民游客对滨江建设的意见,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杨浦区将重点推动世界技能博物馆、涵芬楼艺术中心、大桥公园亲子剧场等建成开放,加快推进西部上海船厂、中部杨浦大桥、东部杨树浦电厂等组团式修缮利用。
今年,市文化旅游局与杨浦区签订了《关于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创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4张任务清单,12个项目逐项落实。上海旅游节期间,杨浦滨江“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成为上海文化旅游服务窗口。9月25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选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代表呼吁:滨江见屋也要见人
今年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陈丹燕提出在杨浦滨江展示码头工人号子的建议。陈丹燕表示,杨浦滨江正成为整个滨江公共空间中最亮眼的区域。但从杨浦滨江的产业工人历史角度来看,还有一些必要的提升空间。现在见建筑多,见人物少,见生活方式更好。如果能在杨浦滨江的陈列中提升人文历史含量,就能将世界的会客厅也打造成一段上海的历史景观课堂。
而非遗项目码头工人号子可以将目前已经沉入历史,不再有使用功能,也不再会出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码头工人号子展示在杨浦滨江,让码头工人号子从单纯保护的非遗,焕发城市历史教育的新活力。
她建议在杨浦滨江沿岸建立码头工人群像雕塑,并在雕塑处配套声音柱,游客可以按钮听到码头号子的声音。“如果能够用雕塑,甚至工厂生活展示馆的形式来展示,就会给游客带来更直观的上海工业传统的认识,同时也能让滨江不光见屋也能见人。”陈丹燕代表说。
令她高兴的是杨浦区文旅局采纳了她的建议,她进一步提出尽快将老一代码头工人号子完整录下来,她表示,老一代码头工人年纪大了,有的身体已经不太好,需要尽快将他们的声音录下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给杨浦滨江带来更多人文气息。
据杨浦区政府介绍,在杨浦滨江规划建设中将展示产业工人的奋斗历史。为配合场景雕塑,让历史呈现得更加生动,将在此处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码头号子”音频。
滨江公共空间立法正在酝酿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条例》回应了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品质需求,也对本市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法治引领。
市人大环保委表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后,为确保已建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序运行,市政府有关部门于2017年7月和2018年7月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综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滨江公共空间综合管理适用标准的指导意见》,在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要求;相关各区也根据统一管理要求,分别建立了区级政府分管部门加专业建设管理公司的体制框架和工作机制。
目前黄浦江滨江区域涉及绿化、市容环境卫生、风貌保护、公园、养犬管理等方面虽然已分别有地方性法规予以调整,对外滩和陆家嘴地区管理也制定了政府规章,但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江作为特殊的公共空间,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有必要进行立法研究。为此,委员会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滨江、滨河两岸公共空间管理的定位和相应的管理标准、活动规范和监管措施,积极推进立法前期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则表示,自2018年以来多位人大代表就滨江区域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管理实践时间还不长,而且公共空间建设只是取得了阶段成果,下一步对现有开放空间的品质提升、完善和向腹地及两侧拓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苏州河公共空间建设也将取得重大的阶段成果,“一江一河”重点区域公共空间管理面临的形势仍将发生变化。因此初步考虑,现阶段以“政府规章”作为立法方向,着重解决管理体制和标准统一、市民行为秩序规范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再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本市将适时启动开展“一江一河”区域公共空间综合管理的研究工作,为滨江、滨河公共空间实行统一的综合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后续正式推动立法工作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奠定基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