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进博会上的“非遗”魅力

本文字数:935

  在“寸土寸金”的第三届进博会上,有一间70平方米的“非遗客厅”格外引人注目,也引来众多参观者流连忘返。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顾绣、嘉定竹刻,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40多个“非遗”项目以及满族刺绣、福建漆艺、唐卡绘画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汇聚于此,展现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多彩魅力。

举世公认,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繁多的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传统礼仪、节庆等等,它们植根文化、依附文象、传承文脉,在培养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当肯定的是,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并不迟滞,迄今,我国已有3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作为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我国“非遗”资源已逾90万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500多个。

从2003年起,挖掘和保护“非遗”工作已作为我国国家重点扶持项目被列入年度国家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本届进博会展示一些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的卓然实绩。

令人大开眼界的是本届进博会还展出了各国一些“非遗”项目,从西班牙绘画到秘鲁羊驼毛产品,到伊朗手工波斯挂毯到法国饰品等等,这些独具异国文化特色的展品纷呈世界多元文化的精彩,深受参观者赞誉。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说,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作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的进博会,“非遗客厅”容积虽小,却交流着创意和理念,联通着中国和世界,增进彼此了解,加速沟通融合。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进博会要看的不止是中国市场的规模、潜力和前景,更希望人们在文化和理念深层次交流中,引发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激荡共鸣,在凸显进博会的文化效应的同时,分享现代文明的精神成果。  (沈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 进博会上的“非遗”魅力 2020-11-10 2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