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此类骗局不断变换手法、翻新花样,其所谓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项目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引诱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其中以老年人为主。(11月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借助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和金融工具,不断变换手法、翻新花样,打着各种旗号引诱不少群众受骗上当,而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社会反映强烈。公安部日前通报今年以来公安机关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工作情况。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各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团伙28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589人,冻结扣押涉案资金6.23亿元。
“解冻民族资产”式骗局,其实已存在多年。不仅媒体多有对骗局的揭露,不少地方也先后查处了一些相关案件。早在两年前,在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下,天津、北京、广西等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成功打掉了一个编造“慈善富民总部”机构,以“民族资产解冻”为由发展会员、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但每隔一段时间,类似的骗局又“故态复萌”,借助新的面目和手段“还魂”,近两年来就是主要借助社交媒体的方式出现。
所谓“民族资产解冻”,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并不高明的骗局。和所有骗局一样,“民族资产解冻”骗局,也有着自己的套路,而骗局所瞄准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其利用老年人的信息接收偏差和精神状况,通过群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牢固的群体认同感,填补了不少老年人的精神空虚,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传销。
随着老龄社会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各式骗局盯上,更与“爱老、尊老”的社会理念多有违和。对于民族资产解冻类的诈骗活动,要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老话,更要提醒身边人尤其是老年人,对于那些“精准扶贫”“民族资产解冻”“低投入高回报”等网上宣传信息一定要提高辨别能力,加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至于老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科学素养,让老年人拥有更丰富和体面的文化生活,避免走向群体性的精神空虚,显然更是一个公共性大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