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从烂泥渡到摩天大楼 浦东张开了法治翅膀

本文字数:3103

1993年6月3日,上海浦东法院揭牌成立

2013年11月5日,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揭牌成立

2020年,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临港大厅挂牌成立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从简屋棚户到高层住宅,从泥泞小道到宽阔马路,从芦苇滩涂到江景地标,历史长河一瞬间,在法治的护航下,如今的浦东已然“脱胎换骨”!城市“天际线”一再被刷新,GDP也从60亿元跃升至如今的1万亿元以上,这样的“中国速度”聚焦着世界的目光。“而立之年”回望三十载岁月变迁,浦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离不开政法人为此兢兢业业的奉献。法治是浦东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也日益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临时办公点,是从农贸市场租来的”

“现在开庭!”6月19日,在上海浦东法院张江巡回法庭内,一起劳动争议案件正在审理。原告张先生是一名手机芯片高级设计工程师,因被前  “东家”认为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他遭起诉索赔225万余元。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不到30分钟即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一次性支付55万元。

张江,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高科技园区,95平方公里区域内有2.2万余家企业、5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更有众多从全世界涌来的高端人才。在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道路上,区域内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和谐劳动关系的打造亟需更高水平的专业司法服务。于是,上海首家基层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张江巡回法庭在今年6月应运而生。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通过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该法庭可以实现证据展示、庭审笔录等信息即时同步或交叉显示,从而大幅度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庭审笔录准确度,提高庭审效率。同时,通过庭内配备的“单面镜”,可以实现庭审旁听与开庭审理双向开展、互不干扰。

不过,1993年6月3日上海浦东法院刚成立时,不仅没有这些“科技感”满满的硬件,甚至连办公场所都充满了  “乡土气息”。回忆起建院初的情景,上海浦东法院首任院长沈志先就说:“那时候,办公地点附近都是农田,就连我们的临时办公点,也是从农贸市场租来的。”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硬件设施起点不高,但司法服务保障的起点一定要高!作为“拓荒者”,沈志先与同事们一边艰苦创业,一边努力探索积累司法经验。那时提出的“造就一流的法官队伍、开创一流的审判工作、建设一流的新区法院”这“三个一流”目标,至今仍在指引着“接力者们”不断奋斗。

从25米到632米  提升的是浦东的高度,也是平安的高度

30年里,浦东公安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基础工作”到“智慧公安”的大跃迁。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1993年4月2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局成立(后更名为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

“我是1988年参加工作的,当时高25米的东昌消防队瞭望塔是陆家嘴第一高楼。”从警30余年,许泓经历了所在单位由警察署到警务站再到派出所的警务模式变革,他也由一名走街串巷的户籍警转型为陆家嘴治安派出所的一员。

当年陆家嘴地区有条烂泥渡路,每逢暴雨就“水漫金山”,民警们外出巡逻走访,每次一圈“兜”回来,都是一脚泥。如今这条烂泥渡路已经更名为银城路,纵横连接东方明珠电视塔和美丽的滨江园,成为了美不胜收的旅游热门“打卡”地。

2018年,632米的上海中心拔地而起,与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并肩挑起浦东的高度,东方明珠、迪士尼旗舰店、海洋水族馆等旅游景点环绕周围。每逢旅游旺季,小陆家嘴核心区域客流量单日可达18万人次以上,仅靠人力引导已经捉襟见肘,“人力+科技”的管理模式成为新常态。

在陆家嘴治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里,“电子警察”实时“巡查”辖区,“鹰眼系统”则从高空俯瞰小陆家嘴核心区域。系统上,区域内客流情况实时掌握一目了然,现场则由公安、城管、文化稽查、交通运政、特保等辅助力量组成的综合管理执法大队随时待命,会同驻守警力动态支援,完备的联勤联动机制确保突发情况瞬时应对。

世纪大道是上海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景观道路,也被称为“中国香榭丽舍大街”。这条“黄金轴线”串起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变迁,更见证了浦东路设30年来的迭代升级。

王宁鸣是交警支队“元老级”技术骨干,大家都习惯叫他  “王师傅”。学计算机的他1993年参加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世纪大道智能化改造。看图纸,换灯泡,学编程,当电工,做调试……世纪大道十一个路口所有信号灯,都是身兼数职的王宁鸣亲手安装的。从参与立项,一直到大功告成,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时间。

在世纪大道建成之初,各个路口的信号灯便纳入了当时最先进的SCATS信号灯控制系统,能通过感应设施为机动车提供最佳的信号灯时间配比。与此同时,早年间一次高峰只能覆盖周边2-3个路口的人工干预,也在全区范围被数量高达2356个的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逐步取代,极大提高了交通信号科学管理水平。

“智慧公安”带来警务模式的变革,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发现转变,公安工作的重心正从应急处置向风险管控转变。

知识产权折射营商环境30年变迁

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一个直观的标准在于: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能不能得到中国法院平等的保护?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赋予了浦东改革创新的法治力量。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检察院唯一的基层检察官代表,全国模范检察官、浦东检察院主办检察官施净岚参加了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这是我离习近平总书记距离最近的一次,他十分亲切详细地向浦东青年科学家代表了解了科技领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情况,足见其对于科技创新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的高度重视。”施净岚表示,上海浦东聚集了“中国芯”  “创新药”  “蓝天梦”  “未来车”  “数据港”等多家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浦东产业的闪亮名片,而企业创新最需要的就是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上海检察机关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整合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顶层设计下,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护。浦东检察院将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全链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升保护能级。

据施净岚介绍,专业化检察官办案组办理了多批涉知识产权系列案件,如假冒“地素”  “汉高”  “欧普”  “漫威”  “皮卡丘”  “G-Star”  “香奈儿”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注册商标系列案,以及维德路特商业秘密被侵权案等,地素公司董事长、欧普公司常务副总裁分别专程来院感谢并赠送了锦旗,维德路特公司亦专程发送感谢公函。“我和我的办案组成员将继续立足于办案,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体现在每一件精心、尽心办理的案件中。”施净岚表示,将继续依托与浦东工商联联合成立的“民营企业家法律工作服务站”、专业化检察官办案组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的办案窗口等,送法上门,持续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家门口、一站式”检察服务。

2019年,上海浦东法院审结的上海首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案件,让外国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该案的判决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在适用条件审查、赔偿基数确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最终入选了“2019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

20多年前,同样是一起商标权案件,却让知产庭首任庭长徐亚丽很“头疼”。“这件案件涉及产品包装箱上的一个标识。关于这是不是商标,我们翻遍了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得到的定义均为‘商标是可以揭下来的产品标识’。但本案中,包装盒上印制的商标标识与包装盒是一体的。”徐亚丽说,  “难道因为它们彼此不能分离,这个标识就不是商标?我们反复研究后认为,原先的解释虽然曾经在某段时期发挥过作用,但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的趋势。”最终,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维护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有了对这些基础命题的不懈探索,知产司法保护的羽翼如今才越来越丰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3 从烂泥渡到摩天大楼 浦东张开了法治翅膀 2020-11-13 2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