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漫说“君子人格”

本文字数:1147

  □王佳音

在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提及  “君子人格”或  “君子文化”。《论语》对其论述不胜枚举,诸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是对于“君子人格”较为直接的阐述。当代社会,  “君子人格”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首先,由孔子之言——“君子义以为质”来探究“君子人格”。毋庸置疑,“义”是君子的一个本质品格。义,为仁义、仁德。君子所追求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义”字,即精神、道德层面的内容与要求。他们自觉担当道义,践行仁德,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与阻挠,拥有足够坚定的内心意志去推广道义。他们关注并追求道德、修养本身的价值,以仁礼之心来约束自己,做到不忧、不惑、不惧,时刻明晰着自己的目标与人生价值,在浑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醒。

然而,一部分现代人孜孜以求权力或利益,难以掩盖污浊的气息萦绕,便生出了“道德沦丧”一词。面对钱财、权势的诱惑,不乏为其功利所奴役者,他们违背了“君子人格”的初衷与本质——对义的追求,纷纷入世却无法自拔,最终沦陷。因此“君子人格”在现世的普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千百年来传承的中国传统,自然有其立于世间,时时规谏世人的资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是“君子人格”的体现,其具体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与推动社会发展、正轨历史进程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当下这个喧嚣的时代,看客心态已成为国民劣根性。这正是“君子人格”的对立面——冷漠、淡然,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如今社会中,多数人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成为了一个个鲜明的个体,在社会系统中彼此疏离,各扫门前雪。过快的生活节奏、趋利的生活奢望,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运而生。在这种隐性危机的威胁下,我们又一次重视起“君子人格”,从年轻一代抓起,树立国民意识和情怀,让新一代的身上充满着热血与回报社会、国家的使命感。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青年一辈的崛起,带有一股责任与担当,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君子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始终相信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君子人格”仍具有群体无意识的特性,只是需要激发、循循善诱,因为我们赓续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祖先们的血脉。

就思想意识形态而言,“君子人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是必须承认的。诚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言,我们对于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君子人格”或“君子文化”亦然,择其善者而从之。如何让君子人格能够适应当代社会,成为可实践运用在现代公民身上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能够依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君子人格”的基础上重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体系。现代公民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应当今时代的、更贴合现代国情、更适合社会要求的现代“君子人格”,以日臻现代文明社会的愿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漫说“君子人格” 2020-11-16 2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