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当下,人们饲养宠物犬的情况愈发普遍,近十年间我国各大中城市宠物犬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随之而来的人与狗之间、狗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恶犬伤人、狗的粪便污染环境、狗的噪音影响休息,爱犬人士与普通居民的纠纷时常上演。很多狗主人却也有苦难言,明明自己一直做到文明养犬,无奈总有一小撮人不遵守法律法规。
犬类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的难题,日前,上海虹口区试点了一套抓拍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系统,遛狗不牵绳可能会被拍、被罚,这为规范文明养犬行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遛狗不牵狗绳”可能会被抓拍
家住虹口的唐先生因遛狗未牵狗绳,接到了辖区嘉兴路派出所依法作出的20元罚款处罚决定。面对处罚,唐先生起初并不承认自己未牵狗绳:“怎么会呢,我每次出去遛狗都有牵好它的。”然而,民警随即拿出手机向其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清晰可见唐先生手里攥着一团狗绳,却没有连着一旁的爱犬。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不是民警也不是群众,而是虹口警方试点的抓拍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系统。
“遛狗不牵狗绳”一直是市民反响比较突出的不文明养犬行为,按照《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规定,养犬人携带犬只外出应当为犬只束牵引带,牵引带长度不得超过两米,在拥挤场合自觉收紧牵引带,违反上述规定的,公安机关可以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然而,在警方的日常执法中,该类违法行为却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的问题。即使有市民报警,民警到场后,一些犬主人也会对上述行为予以否认。
针对这一违法行为,近期虹口公安分局在利用公共视频发现辖区内流浪狗踪迹的基础上,尝试在辖区多个小区试点运行了一套抓拍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系统。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小区出入犬类目标的智能分析筛选,可以将小区内公共视频拍摄到的影像与数据库进行碰撞分析,挑选拍到犬类的影像并截图保存。“一张照片中不仅有犬,还有一旁的犬主人,我们根据两者同框的频率,就可以自动判断出两者间的关系。”虹口分局民警介绍道:“通过后台自动识别和民警人工审核后,部分存在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照片就被推送至辖区的民警,由民警和居委干部上门对犬主人进行处罚。”
据了解,试点5个月以来,这一系统已成功发现并处罚了20余起遛狗不牵狗绳的违法行为,为规范文明养犬行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作为全市首套专门用于抓拍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系统,试点运行后,该系统不仅有助于发现不文明养犬的行为,在民警进行处罚时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支撑。与此同时,将该系统运用于停车场、老式里弄、动迁基地和居民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后,警方发现还可以通过数据反映出流浪犬只分布情况,针对性开展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已借助该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8次集中整治,共收容流浪犬只40条。
不仅仅有遛狗不牵狗绳,大型犬外出未戴嘴套、狗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是不文明养犬的行为。今后这一系统是否可以将这些不文明行为也纳入抓拍范围呢?对此,虹口警方表示,这是可行的,接下来将拓宽试点维度,将辖区内符合硬件条件的社区均纳入模型覆盖范围,并将通过更多的样本收集,对该模型不断进行升级迭代,提高识别准确率。上海警方也表示,在试点过后,这一系统可以向全市范围内推广。
正研究制定文明养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今年7月28日上午,在上海东方路龙阳路路口,有两名热心的外卖小哥发现一只走失家犬,被主人在酷暑天遗弃在了花园的角落,且有受伤痕迹,疑似被车辆撞击过。经宠物医院救冶,犬只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院发现该犬只骨盆骨折,患有老年犬的基础病。爱犬人士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潍坊新村派出所寻求帮助。接报后,民警通过信息系统查阅犬只资料发现该犬只于2011年7月27日在潍坊新村派出所登记办理养犬登记证,登记住址为辖区内一处公房,并于当年接种防疫疫苗,此后再无办理养犬登记证的记录。
民警通过电话联系该犬只主人吴某,通知其尽快将犬只认领回家。但吴某表示由于该犬年事已高,自己选择将它弃养,希望有好心人能收养它。根据《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潍坊新村派出所对吴某遗弃犬只行为处以罚款500元,吊销其《养犬登记证》,并收容犬只的行政处罚。
文明养犬绝不仅仅是牵好狗绳、佩戴嘴套的问题,从养犬登记、日常养犬行为的规范再到狗临终前与死亡的具体操作,每一项都需要狗主人的耐心、爱心与公德心,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与管理。
根据《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养犬必须办理《养犬登记证》,只能在居住地所在派出所办理,不能跨区办理。上海警方不断拓宽《养犬登记证》办理渠道,依托“一网通办”线上平台和派出所“综合窗口”等线下办理点,实行“免疫、办证一窗式”受理,精简办理程序,提高办证便捷度。今年以来,共办理《养犬登记证》18.8万张,其中通过“一网通办”线上办理4.2万张。除此之外,警方还探索应用电子犬牌、“宠物码”等方式开展犬只动态管理。
流浪犬问题同样也是犬类管理的难题。上海公安机关通过梳理“110”警情、“12345”市民热线工单相关信息,明确重点时段、地区,对中心城区街面、道路、中央绿地、健身步道以及公园广场、居民小区、闲置空地等易滋生流浪犬患的部位,采用排摸、巡查等方式对流浪犬只进行收容。同时改造市犬只收容所,推动在非中心城区设立小动物收容所,探索组织社会志愿力量参与流浪犬等小动物救助、领养等工作。上海公安机关会同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公益基金会、市宠物业行业协会、部分宠物医院,积极开展“爱、就带它回家”公益项目,开放流浪犬线下领养活动。今年以来,累计救助32条健康的流浪犬重新找到领养人,依法免疫并办理《养犬登记证》后,回归家庭。
针对执法难的问题,上海警方启动“执法现场”模式,重点加强对“携犬外出未束牵引带”、“携带大型犬外出未戴嘴套”、“携犬外出未悬挂犬牌”、“携犬进入公共场所且不听劝阻”等“三未一进”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行政案件当场处罚,简化涉犬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流程。针对适用5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没有异议的,民警可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今年以来,本市共处罚涉犬违法违规行为3505起;收容流浪犬4.7万余只,同比提升40.5%。
文明养宠不仅仅是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更需要多部门配合,更需要社会大众的共识。上海警方配合房管部门研究细化文明养宠示范文本,指导社区物业将文明养宠纳入社区(小区)公约,推动实现居民自律、社区自治。广泛开展规范养宠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宣传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790余场。
同时,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治安管理科警官胡敏透露,上海公安机关正会同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委、市卫健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绿化市容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上海市文明养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养宠宣传活动,呼吁文明规范养犬,据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推出。
法律托底>>>
养犬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正在进行
2019年9月,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会同市有关部门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启动《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主要针对《条例》执行中反映较为突出的养犬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较高等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修改,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养犬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考虑到猫科类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之一,存在将病毒传染给人群的风险,拟建议将《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修订为《上海市养犬和养猫管理条例》,增加“对流浪猫、无主猫妥善开展捕捉、收容、认领、领养等工作”的表述。
此外,记者了解到,市公安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围绕宠物管理边界、宠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违法违规饲养行为处罚、流浪动物管理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其间,梳理分析近2年代表委员和市民群众反映涉宠问题,发布收集2万余份社会调查问卷,并赴济南、北京等地以及本市相关居村委、社会组织等开展实地调研,研提规范和加强宠物管理的对策建议,初步形成《关于加强本市宠物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草拟《上海市宠物管理条例(草案)》,拟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这也将为进一步加强宠物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