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从襄阳南路转入永康路时,一块写有“慢生活”的别致路牌分外醒目。但更引人注目的,则是近期网红“熊爪咖啡”那面灰色的墙砖,以及一张张与“熊洞”中伸出的毛绒熊爪欢乐互动的笑脸。即便是工作日的午后,这样热闹的景象,在店员看来,都是这些天的常态了。
在上海市残联教育就业处陈栋渊看来,“熊爪”爆红并不意外。早在几年前,浦东成山路上一家同样由残疾人咖啡师坐镇的“梦工坊咖啡吧”走红,已经让他感受过公众对残疾人“咖啡创业”的热捧。“熊爪一下子燃遍申城,它的偶然性中带有一定的必然。这种必然性就是残疾伙伴们自身焕发出的自强自立的精神——他们其实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不仅仅是需要被关心和帮扶的对象。”他同时披露,这些天来,“熊爪咖啡”已经婉拒了不少媒体和网红主播的采访请求。
记者也获悉,这些残疾伙伴的背后,有政府部门、残联、各类公益组织的支持。包括熊爪咖啡师“yingying”本人,就是上海培养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咖啡冲调项目的冠军选手。
“熊爪”走红现象的本身,也体现了公众对残疾人新型就业这一形式,所产生的新鲜感与共情,这也是对残疾人就业尚有巨大发展空间这一现状的鞭策。对此,全国残联的公报数据也毫不讳言:在全国3200万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口中,仅有27%实现就业,依然任重道远。但同时,可喜的变化也发生着:灵活就业的残疾人数,已从2012年的12.3万人增长了18倍,达到2019年的228万人。
市残联也表示,通过“熊爪咖啡”,将探索更多的残疾伙伴就业模式,推动残疾人实现多样化的就业。除了咖啡冲调,上海各级残联组织还对残疾伙伴开展了中式面点、烹饪、信息技术等各类培训,甚至还有一些“非遗”项目的培训,这些培训都是针对残疾伙伴的特点量身定制的。
只有当这样的“熊洞”越来越多,甚至残疾伙伴们“破洞而出”、由他们参与的新业态不必再引起公众如此巨大反响的那一天,便是我们残疾人事业又上一级台阶的体现。
此外,记者认为,在这个冬天,让人暖心的还有上海市场监管近年来的改革成效。“熊爪咖啡”封闭的墙面,此前确实未做到依法公开食品经营许可证书,也有人质疑该店是否能获得正规营业执照?但来自徐汇区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明确:该店已经获得上海小餐饮临时备案,并得到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经营建议。而根据这项制度的规定,获备案的小餐饮商一般有3年合法“寿命”,这让因种种现实原因而无法马上“转正”的他们,有了充足的“喘息”时间,去逐步调整升级,向彻底合法合规经营的目标靠拢。这有别于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么做好充足准备办证经营,要么因无力组建“正规军”而被取缔。这不仅给了如“熊爪咖啡”残障人士、外来务工者、老年人等相对弱势群体以创业自强的机会,也为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行了“方便”,是一项有温度的监管措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