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初期,当时“健康码”尚未普及,出入餐厅、商场、景点等公共场所都会登记个人信息,以备疫情流调使用。这些信息包含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这些信息如何处理,是否会外流,一直以来都是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期“权威曝光”关注的就是这些个人纸质信息会去哪儿,是否可能泄露?
尽管很多商家和部门都声称会妥善管理和处置这些个人纸质信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居心叵测的诈骗电话越来越多,让人不胜其扰。虽然无法证明这些现象与个人纸质信息泄露有必然的关联性,但总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毕竟,尽管对登记信息保存管理有统一标准,但相关的保密要求却谈不上太“规范”。而以往的案例显示,那些将单位、公司掌握的个人信息变卖或泄漏的大多都是“内鬼”,这样的“隐患”如果缺少强硬的法律规制,很难让人真正能放心自己的信息安全。
当大家为了配合防疫牺牲一些个人隐私时,相关部门也就有责任去保护好这些个人信息,否则,一旦发生泄露,每个人的信息都可能被曝光、被利用,或者成为下一个“社会性死亡”者,或者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诈骗。因此,还需要相关政府、司法部门拿出切实的手段,妥善保管好这些个人信息。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