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文史二则

本文字数:814

  □凡夫

英语世界里的鲁迅

林语堂与鲁迅原是文友,但因为对诸如“幽默”之类有异议而产生过几次争执,彼此发而为文,动了肝火。

鲁迅死后,林语堂也写了多篇悼念文章追思之,既不纠缠以往的个人恩怨,也不讳言双方的抵牾,不贬损不溢美,持论公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移居美国后,写了大量英文专著介绍中国文化,扮演了中国文化使者的角色。如他为欧美读者编了一本书,叫《中国文化读本》,其中选录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诸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精粹短语断章,而中国现代文化部分仅一人入选,就是鲁迅。林语堂把鲁迅杂文中精彩的段落译成英文编入其书。鲁迅与孔子、老子等圣哲伟人隔着几千年的时空并列,足见在林语堂的心目中鲁迅地位有多高!

鲁迅在英语世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林语堂功不可没。

陈寅恪为弟子专著作序

上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在清华历史系任教,朱延丰拜其为师。1934年1月,因陈寅恪推荐邵循正而非朱延丰出国留学,引发一场风波。但朱尊重导师意见,风波得以平息。

朱延丰并未因此事气馁,很快就实现了出国愿望——半年后顺利考取庚款赴英留学,入牛津大学研究中国近代史,后又入读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欧洲史。回国后相继在国立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和历史系主任。而他与陈寅恪的师生关系经历那次风波的考验依然保持完好。

1942年初,正在东北大学任教的朱延丰把耗费10年心血写作的专著《突厥通考》寄给陈寅恪,恳请导师作序。是年3月,陈序写就。其中提及该书的一段往事:朱延丰早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时已完成了《突厥通考》,鉴于当时学术界的浮躁风气,陈寅恪吩咐朱把文章修改10年后再发表。朱遵照恩师的话对文稿不断进行修改增删,果然到10年后才完稿寄给陈寅恪并请他作序。朱延丰没有辜负恩师的厚望,这可能是连陈寅恪也没有顾念到的。

朱延丰如此严谨认真治学态度委实值得赞许,这也许就是陈寅恪欣然为其作序的动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文史二则 2020-12-15 2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