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能否互认?长三角地区田间到餐桌的追溯全链条如何打造?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了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对市民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绘就了区域规划的蓝图。
年底前10个品种在长三角百分百可追溯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地区食品信息追溯标准》,包括编码规则、数据元、数据接口、标识物等系列标准。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6市率先开展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一体化体系建设。
据悉,早在2018年,三省一市食药安办就共同签订《长三角地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的合作与交流,制定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统一技术标准,促进三省一市内重点城市肉类和蔬菜等重点食品品种的追溯信息互联互通。目前6个试点城市共同签署了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合作协议,首批试点企业现场签署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承诺书,明确将6大类10个品种作为追溯品种,分别为猪肉、大豆油、粳米(包装)、冷鲜鸡(包装)、豇豆、番茄、土豆、冬瓜、辣椒、婴幼儿配方乳粉等。到今年底将实现试点城市试点企业上述品种追溯覆盖率和上传率100%目标,建立统一的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团体标准,逐步构建长三角区域从田间到餐桌完整的追溯链条。
“上海模式”推进长三角追溯平台建设
据了解,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由仪电集团负责建设和维护,按照上海“1+N”追溯模式实现数据对接、共享、追溯。今年尽管疫情对走访工作有一定影响,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技术部门,采用实地走访与电话、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与杭州、宁波、无锡、合肥、南京等地开展调研、技术研讨等工作。
在今年召开的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合作联席会议上,明确了合肥、南京、无锡市将参照上海“1+X”追溯体系建设模式立项建设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杭州、宁波市将基于本地原有追溯系统开展升级工作,并与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对接。目前,已经完成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无锡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合肥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研发,以及基于区块链的长三角数据共享接口设计和研发。
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互认
为了更好地对食品进行追溯,在长三角地区建立统一的追溯标准成为了关键。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了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立项工作,在原上海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追溯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试点城市工作中,对各市、各部门、各单位建立的系统采用的编码规则、数据规范、应用系统接口和安全标识逐步进行统一,起草了《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的相关内容,并发至江苏、浙江、安徽省征求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根据江苏省食安办、江苏省质标院的修改建议,经多次沟通,对原系列标准部分进行调整,并明确此标准的重要目的是为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与各省市追溯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依据支撑。目前,安徽省食安办结合本省实际,进行修改后已完成标准立项,江苏省、浙江省的标准立项工作仍在推进过程中。
展望:
推进地方标准立项
市市场监管局坦言目前,在推进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追溯系统信息互通性不够,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此,下一步将推进完成相关省市地方标准立项。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沟通交流,及时将各省对标准制定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汇总,不断提升标准的兼容性和健壮性,达到“求同存异、共同制定、共同发布”的目标,推进江苏、浙江两省年内完成标准立项工作。
同时,扩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试点范围。在完成今年试点城市内企业和品种两个100%的基础上,扩大试点企业范围,扩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试点产品种类,进一步推进完善六个城市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