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事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简历因内容详细而全面被不法分子盯上,而求职者投递简历的网络招聘平台也成为“黑产”形成最初始的来源。简历等个人信息泄露倒卖屡禁不绝,一方面是因为违法成本较低、黑产利益大,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主体自身存在违规行为或者管理出现漏洞。
简历泄露疑云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信息贩子售卖十万余条带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Logo的简历,打包卖价仅40元。
针对被倒卖简历带有平台标识,前程无忧官方表示,目前流出的简历更新时间在2014年到2015年,在51job的数据库中属于“沉默简历”,当前的企业收到简历的更新时间都在6个月内,企业根本看不到这些简历。初步断定:这是个别人将部分企业在2014年到2015年招聘时收到的简历拿出来进行非法售卖。截至发稿前,智联招聘方面暂未有进一步的公开回应和说明。
众所周知,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是国内活跃用户数最多的两家老牌招聘网站,其商业模式在于对C端求职者免费,B端企业雇主付费合作。
记者从两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处了解到,付费套餐中“简历下载”数量是企业雇主最为关心的,比如智联招聘最新报价5680元的“白银”会员套餐中含1600点,可按不同的点数下载校园、白领、金领简历。
与智联招聘相比,前程无忧的套餐玩法则简单直接,最低一档3580元可支持搜索250个职位、下载500份简历。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求职者主动投递简历,那么企业主可免费下载。
从事HR工作十余年的杨新(化名)指出,从简历最初始的获取路径来说,无非是企业主与招聘平台两类,可以说是简历的收集和使用主体。
企业主获取简历,发布招聘信息吸引简历投递,或向平台付费,下载简历到自己数据库,而招聘平台自然拥有庞大的简历数据库,既要防范“内鬼”,又要抵御外部的黑客攻击窃取。
信息“黑产”何时休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周京立律师指出,首先,个人简历包括公民的个人信息,以谋取商业利益出售个人简历的,是明显的民事侵权行为。
其次,出售个人简历达到一定数量的有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个人简历中一般会包括公民的出生年月、学历、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影响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这类信息出售达五百条以上的,将构成犯罪。
再次,根据《解释》,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五千元以上的,也构成犯罪。
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案由进行搜索,发现刑事案件判决书高达8263件,其中自2017年至今,侵犯个人信息罪中包含简历信息的刑事案件文书约87份。
对于招聘网站来说,因简历泄露倒卖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已不是第一次,无论是“内鬼”还是外部攻击所致,这些都向招聘网站提出了加强企业管理,保护求职简历等个人数据信息安全的更高要求。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解释称,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基本都是刑事案件,是指非法获取或倒卖个人信息的涉嫌犯罪的,民事案件少,并不能直接说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主要在于面临举证的困难,现有的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那么在很多情况下,用户要证明到底是谁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以及因为他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到底造成多大损失,在这两个方面都通常面临很大取证困难,所以极少用户会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权。
赵占领律师表示,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案件从法律层面长期遵循的是正当、合法、必要的原则,并且经过用户同意。
前不久,《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公布并且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未来一旦立法落地,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曲忠芳 李正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