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案件写真

每篇裁判文书背后,是法官见证的人生

冬天里的“第一课”如火如荼上演

本文字数:2747

法院供图

  □法治报记者  王菁

见习记者  谢钱钱

2020年最凛冽的寒潮,在岁末的最后几日姗姗而来。经历了一夜初雪,一夜寒风,12月30日的上海,迎来了久违的晴日,阳光透过桐叶洒在路面上,斑驳的阳光给这个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

与之相映衬的,一场“冬日里的第一课”正在如火如荼上演。台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获奖者娓娓道出裁判文书背后的酸甜苦辣;台下,上海法院新入额的青年法官代表们悉心聆听这“职业第一课”。

法官不需要名片,裁判文书就是法官最好的名片,在这每一篇裁判文书背后,是法官见证的一段段人生……

潜精研思,“前浪”打磨华章

王静在上海高院知产庭里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19年,那应该是“安静而深耕”。

作为一名民事法官,王静此次获奖的裁判文书却是一起行政案件,这是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受理的首例行政知识产权案件,由上海高院副院长茆荣华担任审判长,王静是主审法官。

为了让自己更迅速地进入状态,王静整理案情、理清证据、熟悉行政相关法条、细致研读并梳理出撰写思路,字斟句酌之下,她像对待玉石一般反复打磨着裁判文书。两万多字的裁判文书,精简了几千字才最终成稿,王静的这篇裁判文书,最终经过全国海选和几轮专家评审,荣获全国法院百篇裁判文书。

回忆这段经历,王静只是轻轻地说道:“法官的工作并非惊天动地,大多数办理的案件可能很琐碎,但只要认真对待每一篇裁判文书,判好每一起案件,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There's something for all of us here. There's big work to do,and there's lesser to do. And the task you must do is the near. If you can't be the sun, be a star. It isn't by size that you w in or you fail.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在“第一课”上,王静深情地念起了她最喜欢的那首英文诗歌《做最好的自己》。

一颗星星的光芒可能很微弱,但无数颗星星汇聚在一起,那就是灿烂的银河。王静从心底里祝福新入额的法官发光发亮。

“李法官,这次判决让我感到很满意……”屏幕上,上海阿婆的声音缓缓在述说,这是一位上海阿婆对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李兴的内心感谢。

丧偶退休的阿婆,与独子一起生活了十余年。然而一次矛盾改变了一切,儿子要求母亲搬离,提出每月给4000元租房。字字句句令阿婆心如刀绞,由于房租上涨迅速,加上自身病情恶化,阿婆希望继续与儿子一起居住,但儿子拒绝了,还将其诉上法庭,一审判决母亲搬离。仿佛一夜衰颓,阿婆只能上诉,案子到了李兴这里。

“适用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问题,而是解决问题。”李兴认为,在这起案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人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

“如果就这样让老人搬离,搬去哪里,如何执行?母子之间关于赡养方式的协议能不能等同于财产协议的效力?老人对现有房屋有居住权吗?”李兴补充查明了大量事实,把基础事实用逻辑线索进行排列,最终驳回了儿子的诉讼请求,改判了这起案件。

改判是需要勇气的。在这起案件中,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李兴认为,裁判是理性的活动,也是价值的引导。好的判决是不同意见磨砺而成。多年的法律积累,对法律精神通透的理解,正是这些最终给了李兴这股勇气。

再唤一声“戴尼妈妈”

戴尼是静安法院刑庭的退休女法官。1991年,她审理了男孩小涛的盗窃案,在开庭前的一次提审中,戴尼了解了小涛不为人知的身世。

小涛是个弃婴,出生时就被父母抛弃在医院,后来几经周折被一位奶奶收养,善心的奶奶成了小涛浮萍般流离的人生中一抹温暖的色彩。可惜,在小涛5岁和16岁时,他的养父(奶奶之子)和奶奶先后去世,小涛只能流浪街头,走上歧途。

戴尼心头沉甸甸的,在依法判决小涛两年有期徒刑后,她向当时静安法院院长沈志先请示:“能不能寻找小涛的亲生父母?”院长表示了支持。但戴尼找遍了小涛出生医院的档案也没有找到线索。难道父母冒名了?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医生提供了一丝线索:“当年好像有位女医生送出去过一个婴儿,但她现在到广州工作了。”

天无绝人之路,恰好沈院长要去广州参加会议,最终帮戴尼找到了女医生,并得到了小涛父母的联系方式。得知他们就住在上海,还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戴尼欢欣鼓舞地拨通了小涛父母的电话,没有想到回答却是:“那么多年了,没人知道我们有一个儿子,现在突然回来,还吃了官司,叫我们怎么抬得起头啊!”

戴尼急了,她对那对父母说:“我和先生已经商量过了,如果你们决定不要小涛了,没关系,我们接纳他。很快就要中秋了,我要去监狱看小涛了,你们决定一下究竟接不接纳小涛?”掷地有声的质问让小涛的父母既感动又羞愧,他们最终同意接纳孩子。

小涛在监狱里听说了这一消息后,执拗地说:“当时是他们丢弃了我,现在我也不要他们,我有你法官妈妈就行了!”戴尼只得反复劝说,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如今的小涛已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依旧和“戴尼妈妈”保持着联系,戴尼鬓边已染银丝,岁月在流逝,但她的眼神中却仍满是慈祥与真诚。

裁判文书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纸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每一位法官都是行走中的裁判文书,法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份付出的心血,都在诉说着公平、正义和善良。

跃跃欲试,“后浪”奔涌而来

祁昌玲是新入额法官的代表,进入静安法院已6年,这场职业第一课让她收获匪浅:“希望法院能够设计一套系统培训裁判文书撰写的课程,以提升我们这些新入额法官裁判文书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徐汇法院的张冬梅也深有感触:“在正式走向审判席的时候,我将更会有目标意识,把裁判文书这张名片擦亮,未来一定要有几篇出彩的文书。”

葛海云已是嘉定区的新入额法官,他说:“裁判文书是法官审理案件的成果结晶,这场活动也让我意识到,未来经手的每一起案子都要让自己和当事人满意。”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主任李明已经连续两次参加上海高院的故事会活动,她颇有感悟:“我切身感受到法院工作的细致末梢,这些活动立体、在线地展现了法院干警们的精神面貌。希望这项活动能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品牌,助力司法体制改革。”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原副院长蒋惠岭对新入额法官们给予了厚望:“一是要珍惜时代的厚爱,珍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给我们法律人秉持正义、造福社会、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的机会;二是要珍惜正义的资源,公平地将当事人和广大人民应当享受的正义分配到他们手中,并让他们感受到正义的温度。青年法官必须成为未来正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暮色时分,“冬日里的第一课”落下帷幕,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久久回绕,愈发澎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案件写真 B03 冬天里的“第一课”如火如荼上演 2021-01-06 2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