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说起上海民警,规范文明是第一印象,“教科书式执法”就始于2018年上海民警的一段执法视频。规范执法不仅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也带给了上海市民更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一线民警以规范严谨的流程与方式进行执法的背后,是无数条法律与制度的指导与约束,是法制民警的默默耕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即将到来的1月10日是第一个人民警察节,让我们对他们说声谢谢,感谢他们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用“绣花针功夫”建设平安上海,让市民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制支撑,既是帮助也是约束
“疫情防控,重点在人。”在疫情初期,正值春节期间,由于不少小区封闭式管理,很多人面临着有房难回的困境,相关的警情开始攀升。一方面要坚决落实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又要对这些陷入困境的群众落实最妥善的安置,面对这样较为复杂的情况,民警究竟要如何执法?
上海市公安局第一时间紧急下发了相关通知,法制的力量也紧随其后。由法制总队13名业务骨干组成的疫情防控法制服务保障工作专班迅速组建起来,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高争志就是其中一员。
高争志告诉记者,各类指引的制定,首先要跟踪各基层派出所相应的案情了解基本情况,其次就需要小组成员展开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去找漏洞补岔子。外省来沪人员进不了小区怎么办?房东执意要与租户解约,租户找不到落脚点怎么办?宾馆不让住怎么办?在小组成员不断的探索中,根据不同的场景,民警的执法流程也被一一列出。这样一来一旦民警接到警情出警后初步了解情况,就能根据执法指引上的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执法流程,从而达到规范有依据的执法操作,避免了千人千面的可能。
“在执法指引出来之前,基层民警可能凭借丰富的执法经验来应对,会有比较妥善的处理,但对于应急调到这个岗位的民警,如何确保他们做到不出错、讲规范。”高争志表示,疫情期间发生的问题对全体民警来说都是全新没有参照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指引,可能就会出现经验相对缺失的民警面对警情发蒙的状况。执法指引不仅给了民警具体的行为参照,也给予了他们执法的底气,让每一次执法行为都对应着具体的法律法规,确保了民警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
法制总队一支队民警王圣同样参与了疫情期间执法指引的制定,他告诉记者,当民警在现场执法时严格按照执法指引的规定执行,就避免了不同民警执法行为差异较大的问题出现,这不仅给民警具体执法的参照,也同样规范和约束了他们的行为。事实上,不仅疫情期间,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也会针对各类具体情况及时推出相应的执法指引。
及时反应,6小时制定一份指引
在疫情期间面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疫情防控法制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分三支队伍24小时轮班运作,是一线执法队伍的强力“后援团”。
去年2月28日,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向法制总队紧急求援:晚上11时左右,将有一架来自重点疫情国家的航班在浦东机场落地。飞机已经在空中,只剩下不到6个小时,高争志和专班在岗同志一起争分夺秒,设想可能出现的处置场
景。高争志介绍,执法指引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可操作性,因此,问题都尽可能细化,针对这些问题,再谋划每一步具体执法流程,并全面对接需要衔接的职能部门。5名小组成员边学习边起草,边调研边完善,6小时内成功形成了相关执法指引,并及时通过警务微信推送给每一位民警。
去年3月13日,一架航班从德国法兰克福飞来浦东机场。该航班上4名乘客有发热症状,2名旅客报告服用过感冒药。当夜,上海市公安局迅速确认搭乘该航班的88名外国人信息,连夜梳理出20名去外省市的人员信息,并通报相关兄弟省市;浦东、黄浦等10家分局快速响应,68名在沪外国人全部实现人员落地。在外防输入经验尚不充分的初期阶段,这也切实检验了这份“执法指引”的分量。执法指引的及时制定和推送,为民警配合落实来沪外国人相关防疫措施,避免疫情重点国家来沪外国人漏管失控,发挥了重要法制支撑。
“假如乘客问你,凭什么这么做,如何回答”
去年1月27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通告指出,本市行政区域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对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含从业人员进行检测,并要求其佩戴口罩。去年2月5日,上海地铁也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乘坐地铁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对未佩戴的乘客将进行劝离。这对于轨交民警来说,是一项新的执法内容。当民警赶到现场时,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有哪些依据?
“当时我们心里也没底,假如乘客来问你,你凭什么这么做,我要如何回答?”徐泾东站民警沈超回忆道。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执法尺度也尚无标准可循。
然而沈超的忐忑并没有延续太久,很快法制总队就根据轨交站点体温检测和佩戴口罩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执法指引,详细地列出了法律依据、处置程序、执法标准以及工作要求。
乘客未实施过激行为,干扰正常安检秩序,应该如何处置?民警在现场乘客仍然实施过激行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民警又该如何处置?针对不同的场景,执法指引都给出了执法参照。而在裁量幅度方面,根据违法嫌疑人在现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同相关条款予以处罚。这就相当于给民警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在执法的时候既有了底气也有了规范。”沈超告诉记者。
回望这将近一年的抗疫历程,沈超将自己的工作分为了三个阶段:疫情爆发,得到控制,平稳。这三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大不相同。在初期,市民得知乘坐地铁必须佩戴口罩却违反规定的,并非源于对与病毒的无知和对规则的漠视,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有口罩可戴。
去年2月的一天,一名大约70多岁的老大爷没有佩戴口罩便想进入地铁站内,地铁的安检人员将他拦住。然而老大爷却拒绝回家执意要乘坐地铁,于是,地铁工作人员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考虑到当时的情况,防疫物资较为紧缺,对于老龄人来说,购买口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这名老大爷确有出行的必要,沈超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备用口罩给了这名老大爷。
在当时,这样的例子占了违反规定不佩戴口罩的绝大多数。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民警仅仅只需做好基本的教育宣传与劝阻吗?
并非如此,执法最终的目的还是为老百姓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这就要求警察必须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替他们考虑,不能仅仅一刀切,还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处理。因此,在那段时间里,包括一直到现在,沈超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在身上多带上几个口罩,面对确实困难的乘客将这些口罩送给他们使用。“首先我们要对乘客进行教育,保证他的确理解佩戴口罩这一项规定。在了解到他有这方面的困难后会提供口罩给他。”沈超解释道。
过了一段时间,沈超帮助过的这名老大爷还特意来到车站向他表达了感谢,并归还了他一个口罩。正是这样既严格规范又有温度的执法,让更多的市民对上海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图①:市公安局法制总队研究案情
图②:上海市公安局轨道公交总队虹桥枢纽所警长沈超在徐泾东站巡逻
图③:小区内维持秩序的民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