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根据中央依法治国办要求,经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启动实施的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出炉,坚持让法治理念融入人民城市建设,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民利民、便民惠民,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满意度。日前,记者获悉,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智慧舱”项目,市文化旅游局、市司法局的“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项目,市检察院的“食品药品安全司法保障”项目等2020年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出炉。
据了解,最新出炉的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分别为“诉讼服务智慧舱”项目、“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项目、“食品药品安全司法保障”项目、“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建设”项目、“上海市宪法教育馆”项目、“上海公安开具证明便民化”项目、“制定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项目、“建立完善行政立法联系点”项目、“加强培训机构管理,促进上海培训市场健康发展”项目、“加强基层法治建设”项目。
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省级指导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的意见》,聚焦基层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层行政执法效能、全民守法普法、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基层法治建设保障5方面,明确16项举措,系统化部署、体系化推进。本市召开市委依法治市办会议,专门部署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印发《意见》任务分工方案,明确48项具体任务的责任主体。
截至2020年底,全市16个区印发了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实施意见,贯通市、区、街镇三级的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建立。213个街镇建立了基层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工)委书记履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研究本区域法治建设工作,逐步建立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制度机制,初步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基础。
通过落实《完善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整合街道乡镇管理服务资源的实施意见》,加紧研制“街镇赋权清单”,上海积极推进行政执法权进一步延伸下沉。狠抓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地落实,16个区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多层面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各区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依据本市5份免罚清单,截至2020年11月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2000余件,免罚金额累计2.8亿余元。推进立法精细化、民主化,市人大、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均由10家增扩至25家,覆盖16个区及“五个中心”建设各领域,提出意见建议1881条,180条获采纳,打通听取民意“最后一公里”,立法工作更加适应解决群众突出问题需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