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各国反家庭暴力探索之路

本文字数:2171

  目录

第1章  世界范围内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暴力侵害女性行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联合国

世界各地暴力侵害妇女的情况

总结

第2章  家庭暴力史

家庭暴力情况示例

早期社会与法制史

美国早期的婚姻关系

当代的家庭暴力是什么

亲密关系暴力的形式

法定家庭关系

常用术语定义

总结

《重拳之下: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

[美]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从综述现象入手,用较为详实的资料汇总了世界各国在亲密关系与家庭暴力犯罪方面的状况与数据,清晰地梳理了美国等国家在此领域的立法背景与过程,特别是对执法与司法的程序进行了介绍,对各种社会组织介入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方法进行了推介,对于我们国家今后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

★本书在亲密关系方面给了我们读者一些新的内容,如包括同性组成的家庭关系,以及其他所有只要是可以称之为家庭或者让人有合理依据认为是家庭的关系在内,这部分之前被忽略或被遗忘的家庭关系,并不能被排除在反家庭暴力的努力之外。

★我国法律心理学、司法领域的权威马皑、章恩友、范刚、王国芳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在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政策和研究领域不断地发生着许多重要的改变,比如受害者遭受的晚年虐待可能来自其配偶或亲密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来自有压力的看护者;而虐待儿童也已经成了刑事司法和警察调查的一个重要焦点;另外,亲密关系暴力和凶杀的发生率也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针对男性、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人群的暴力行为现在也得到了认可。

《重拳之下:亲密关系和家庭暴力犯罪(第5版)》一书从纵横两条线上全景式地为读者呈现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走过的探索之路,即依据各种研究数据,来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各方的力量,在受害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去介入那些发生在门后的家庭暴力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巨大的伤害。

在我国,来自家庭内部、亲密关系人之间的暴力与侵害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尚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亲密关系犯罪的受害者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主要的发生场景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在减少、控制亲密关系犯罪和家庭暴力犯罪方面,西方国家无论在立法、执法、司法还是社会救济方面都有着可供我们国家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丹尼丝·欣德斯基·戈塞林博士,西新英格兰大学刑事司法与社会学系名誉教授,美国心理健康急救认证讲师,马萨诸塞州警察局退休骑警,东北刑事司法协会前任主席和欧洲犯罪学协会成员。

被公认为当地调查虐待儿童案件的专家,并被许多机构和大会邀请做相关演讲。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青少年面谈/审讯技术上,并为家庭暴力相关问题和面谈/审讯技术开发了课程,这些课程已成为西新英格兰大学的长期课程。

除本书外,还著有《犯罪与精神障碍:刑事司法回应(第2版)》及《聪明的谈话:当代审讯和面谈》等书。

【序】

202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正式下发,进一步完善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在我国,来自家庭内部、亲密关系人之间的暴力与侵害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特别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文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封建意识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的家庭中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亲密关系犯罪的受害者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主要的发生场景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从理性层面,对自己最亲密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施以暴力应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难以独善其身,也经常会在情绪、责任、权力的驱动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妇女、儿童、老人在家庭中拥有怎样的法律权利,以及该权利怎样维护和由谁来落实。从目前的情况看,从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基本要求来看,立法层面确实在不断完善,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不缺少政策与法律在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但确实缺少刚性的落实措施,以及执法部门不作为而应承担的责任归属。

其次,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合理化和外在归责等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减轻行为违法性的方法,简言之,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过错,也就很难从自身的角度控制行为的频率。为督促孩子学习进步而体罚,因妻子未做家务而殴打,认为老人分配遗产“不公”而虐待,施暴者总是给自己的行为贴上正当性标签,从而在事实上剥夺了被害人应有的人身不受他人侵害的基本权益。

最后,将家庭视为个人领地,将家庭成员视为个人财产,以及家丑不得外扬的陋习都限制了社会和法律对亲密关系犯罪中的受害人进行保护和救济。被害者的权利伸张往往引发变本加厉的虐待,或者从身体虐待转向为更为残忍的精神虐待。长期困扰受害者的“向谁说、怎么说、有什么用、后果又如何”的两难问题,最后都趋于忍耐和归于人生轮回的因果。亲密关系犯罪报案率低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报案后的结果如何,如果不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全社会减少家庭暴力等犯罪的理想是难以成为现实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 各国反家庭暴力探索之路 2021-01-27 2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