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实习生 杨薏琳
“要是没有洪智,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年近五十的马丁(化名)发自肺腑地说。现在的马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谈起妻儿时笑意满满,很难让人想到,他从17岁开始就多次触及法律红线,几乎一半人生都在大墙中蹉跎而过……用马丁的话来说,帮他矫正人生航线的诸多助力中,洪智是最“给力”的。
马丁口中的“洪智”其实是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是本市首家参与城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也是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下简称市帮教协会)的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之一。
2000年至今,有许多陷入迷途的人在洪智找到方向调整航向重新启程,马丁也是其中之一……
家境不错却为钱屡次触线
17岁因为抢劫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此后又因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等缘由多次“进宫”,过去的马丁似乎一直为了钱游走在社会边缘。但其实马丁的家庭条件并不差,被问及为什么会屡次走上犯罪的道路,马丁说,“可能是因为家里人太宠了,自己也没学好,‘轧坏道’……”
回顾自己的童年,马丁是有缺憾的。六七岁时,父母离了婚,马丁和弟弟一同随母亲生活。或许是为弥补孩子没有父亲的遗憾,母亲对马丁几乎有求必应,马丁也渐渐养成了我行我素、予取予求的性格。后来,母亲远嫁异国定居,处于青春期的马丁缺乏管束,行为越发肆无忌惮,也结识了一些社会闲散青年。
和“朋友”混在一起,马丁花钱更加大手大脚,家里给的钱花完了,就“想办法搞点钱”。第一次被判刑后,家人希望马丁吸取教训痛改前非,马丁也有过短暂的改变,可当时已经沉迷赌博的他没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次次为了“弄钱”陷入恶性循环,辜负了家人的信任,也蹉跎了自己的人生。如今马丁回忆起那段日子直叹“不值得”。
2006年9月,马丁第四次出狱,对未来的生活,他无所适从。老宅拆了,动迁款早已被他赌完,弟弟对他失望至极,不愿接纳他,该住到哪里去?他又没有一技之长,靠什么找工作维持生活?马丁想到监狱民警曾介绍过安置帮教工作的相关内容,于是他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求助。
马丁的特殊情况引起了街道的重视,综合分析马丁的境况后,街道向马丁介绍了洪智分站。当时的马丁对洪智一无所知,只知道去了那里有可能解决温饱和工作问题。
第一次从“三无”到“三有”
洪智分站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这要从2000年说起。
当时,在静安区司法局的支持下,专门从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工作的洪智公司成立,成为本市第一家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私营企业。2005年,洪智公司作为全市第一家建成的“中途驿站”,成为静安区过渡性安置、过渡性集体户口和过渡性住宿的“三过渡基地”。2007年,洪智中心挂牌成立,实现了“非营利性与经营型”两者功能的分离转换,由洪智中心承担洪智公司原有的“三过渡基地”相应职能。
虽然从“公司”转变为“中心”,但洪智分站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助力社会平安治理的初衷和功能不变,而马丁正是在这个时候去到洪智分站的。
“第一次见到马丁的时候,觉得他是个很内向的人,和他谈话问一句答一句,话语里有许多怨气,觉得社会对他不公”,这是洪智分站负责人之一,有资深帮教经验的帮教老师对马丁的初印象,“他拒绝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不愿打开自己的内心,对未来很迷茫。”
帮教老师后来得知,马丁在即将刑满释放前就为将来的生活感到担忧,情绪急躁。帮教老师分析,从正面看,马丁对未来的焦虑说明他有想回归正常生活的心愿,但是从现实来看,马丁的自控能力较差,家庭支持系统不佳,要想回到正轨除了给与他工作的机会,让他学会自力更生,更需时刻关注他的思想动态,“有问题及时疏导,有痛苦适时引导”。
他在人生道路上再度迷航
马丁就这样在洪智分站落脚,成了洪智分站的“重点对象”,也有了第一份工作——停车场管理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发现马丁遇到困难,洪智分站的帮教志愿者都会竭尽所能帮助他。就这样,马丁慢慢融入了洪智这个大家庭,也开始学着承担起责任,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对马丁来说,在洪智分站工作生活的那两年是他成年后少有的正常稳定日子,每天早上6点出门乘公交车上班,下午5点下班,两点一线,工作不轻松但是感觉很充实,“三无”的马丁暂时成了“三有”。
但好景不长,看似平静的生活还是掀起了波澜……
2008年,马丁决定离开洪智分站,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尝试更多可能。他开了一家棋牌室,生意很好。可手头有了闲钱,马丁的心“痒”了,他又开始赌博,并欠下不少卡债……因为信用卡诈骗罪,马丁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半。
这一次服刑,让马丁无比愧疚,他想到自己曾在洪智分站稳定生活工作时的一切,想到家人因为他的改变而重新期盼的眼神,还有那封写给洪智的“告白”信:“政府的关怀,洪智的关心,使我那冰冷的心彻底融化了,我树立了重新做人,洗心革面的信心……”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打脸”了。
“家人对我失望,不要我了吗?”
难道自己真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马丁也迷惑了。
2016年3月,马丁刑满释放,走出监狱的大门,没有亲人等候,马丁心里“咯噔”一下。
马丁的母亲年事已高,长期定居国外,马丁自己也知道,母亲为他可谓操碎了心。弟弟在他服刑时没有探访过一次,他也理解,毕竟自己总是麻烦事缠身。虽然早有预感,但看不到弟弟、母亲的身影,马丁还是不免失落,“他们是真的对我失望了。”
这次出狱,马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何以为家?无助时,马丁又想到了洪智分站。但是洪智会给自己这个机会,再次接纳自己吗?惴惴不安的他第二次来到洪智分站。
看到满是悔意又忐忑无助的马丁,洪智分站的帮教志愿者们可以说是“怒其不争”,但只要有一点改变马丁的可能性,志愿者们都愿意去尝试并为之努力。洪智决定再给马丁一个找到人生方向的机会。
马丁感激不已,心情复杂,“我当时以为家人都不要我了,洪智却愿意再给我机会,一时间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
而看出马丁欲言又止的帮教老师觉得他一定有事藏着掖着,于是一边向他重申在洪智工作生活的相关纪律,希望马丁能珍惜机会,痛改前非,一边也引导他说出心事。
熟悉的口吻、久违的关心,马丁将“心结”一泄而出:“我母亲连我出来都没接我,我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她,想问问到底怎么了?是不管我了,还是……”
得知马丁是为母亲忧心,了解马丁家庭情况的帮教老师立刻忙碌起来。经过查询,帮教老师得知马丁的母亲已经来到了上海,并入住一家酒店。但是当他们联系酒店的时候,对方却表示就在两小时前,马丁的母亲刚退了房。
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又断了,但帮教志愿者们没有放弃,继续通过多方途径帮忙寻找。终于,几番周折之后,帮教老师联系到了马丁的母亲。马丁的母亲也正为不知儿子去向而无措,帮教老师带来的信息瞬间抚平她的不安。
马丁还记得见到母亲那天下着小雨,帮教老师担心他母亲年纪大腿脚不便,不熟悉路线,于是开车去接她。当天傍晚6点多,在洪智分站,这对5年多未见的母子相见了。
“两个人一见到就抱头痛哭啊”,帮教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看到他们也是很感动的。”
见到对方,马丁和母亲心中的大石头都落了地。抚平激动情绪后,马丁的母亲担忧马丁接下来的生活,劝他千万不要再重蹈覆辙,“你只要不再做违法犯罪的事,姆妈肯定会尽力帮你的。”
原来,马丁的母亲依然操心着他,也特意从国外赶回上海想接他出狱。然而,因为信息沟通不及时,马丁的母亲去错了地方,没有等到他。当得知洪智分站再次接纳马丁,愿意给他工作机会后,马丁的母亲连连点头,放心了。
从“何以为家”到有了“小家”
马丁母亲对洪智的信任源于马丁曾经在洪智分站稳定工作生活的经历,而洪智分站之所以能让马丁“服”则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备的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上。
帮教老师介绍,洪智分站有专门的帮教部门,中心管理人员都是帮教志愿者,他们与帮教对象一一结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了解到帮教对象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也便于日常工作的管理。同时,每月都开帮教会,强化法制教育,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在心理上疏导。
“让帮教对象能够自食其力,重新被社会接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们的初衷。”帮教老师还介绍了针对马丁的特殊“教学法”,“和马丁相处一段时间就知道,他非常缺乏信心,需要别人的鼓励,所以我们就通过各种方法肯定他,让他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胜任工作,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
得知母亲依然支持自己,感受到帮教老师对自己的包容和期盼,马丁不愿再辜负他们,他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用实际行动回报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而特殊“教学法”对马丁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他踏实工作,逐步获得认可,成为工作小组中的骨干。
“不进洪智,真的不知道今天的我会怎么样。”马丁一次次感慨。马丁觉得自己的改变,包括从何以为家到成立“小家”也是因为洪智。
因为工作的关系,马丁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并于2017年底登记结婚。和妻子恋爱初期,他没有如实“交代”自己的过去,担心恋情因此受影响。帮教老师得知后,劝他尽快坦白一切,“纸是包不住火的,信任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你也要正视自己的过去,承担起责任。”
马丁做好最坏的打算,向妻子“摊牌”了。令马丁惊喜的是,妻子没有介意他的过去,表示相信他,愿意和他一起走下去。童年时就家庭不完整的马丁这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从心底渴望着一份家的温暖,他“漂泊”了半生,追求的不过就是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在马丁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洪智给了他一束光,而他顺着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今年,马丁的儿子已经2岁了,每次谈及家庭,马丁的脸上就有藏不住的笑意,还偶尔会向帮教老师吐吐苦水,“小孩子太费钱了,我现在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东西,都是给老婆孩子买的。生活都是围着工作、家庭打转,也蛮累的。”
“现在要是钱不够用,还会和以前一样想办法搞钱吗?”
“那肯定不会了,我有家庭有孩子了,要负责的。”马丁毫不犹豫地回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