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辑一 演讲
做人与做律师为权利而斗争的中国律师——漫谈律师形象与使命
律师是真正的先知
新世纪中国律师的使命
律师与诚信——四面八方说诚信
辑二 随笔
法律职业人的底线
中国律师的环境与资源
法律人的“守”与“变”
维权乃律师天职
律师的思维
辑三 访谈
中国改革与法治:如何突破瓶颈中国法治30年
依法治国离不开律师的监督
法律人参政并非“天然”法治
律师兴则法治兴
辑四 序跋
律师兴则国家兴
律师的哲人气质
发扬“思之精神”
法治必胜
法治兴则中国兴
附录
杂忆留苏
深度对话江平:不说违心话,不
做违心事
编后小记
《律师与法治》
江平 著;孙国栋 编
北京出版社
【编辑推荐】
★江平先生不仅是一个学者,而且是一个思想者;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不仅是一个学界前辈,而且是一个同行好友。你可以仰之恭之,又可亲之近之;你可听之从之,亦可忤之逆之;你可追之随之,亦可远之望之。但无论怎样,你都会发现,你是一个受他影响的人,你是一个为他折服的人,你是一个能够不能够都想以他为楷模的人。他对你来说虽然高高在上,但又近在身旁。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次集中收录江平先生多年来聚焦于律师方面的代表性文章20篇,辑为演讲、随笔、访谈、序跋四部分,完整再现了江平先生关于律师与法治问题的长期思考与不懈探索,涉及律师制度、律师职业、律师地位、律师人格、律师气质、律师诚信、律师思维以及法律职业人的三大底线、律师的形象与使命、律师的环境与资源等重要主题,真实反映了江平先生对律师这个群体所倾注的深厚情感和殷切期望。附录两则,分别收入江平先生自己回忆早年留学苏联时的一篇生活杂记、能够反映江平先生波澜壮阔人生历程的一次深度对话,进而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深刻体悟江平先生的心路历程和治学精神。
【作者简介】
江平,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1948—194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回国任教于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曾赴国外多所著名大学讲学,获比利时根特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等殊荣。
主要著作有《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江平文集》《罗马法基础》《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私权的呐喊:江平自选集》《法治天下:江平访谈录》《信是明年春自来:江平诗词选》等,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比较法在中国》《物权法教程》《民法学》等。
孙国栋,1990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副编审。2002年创办并主编《律师文摘》,凡十四载,在中国法律界影响深远,为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编有《中国大律师》《永远的校长:江平教授八十华诞庆贺文集》《时代的呐喊者:江平教授八五华诞庆贺文集》等书。
【前言】
本书收录了江平先生有关律师行业的思考,几乎涉及律师制度、职业伦理、执业环境、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照;既有对出类之秀的关爱和期待,又有对害群之马的批评和鞭挞。笔者谨以“律师何为”做引子,试作导读。
江先生无论著述还是演讲,都不是就律师论律师,而是将律师事业置于民主法治的历史进程和司法改革乃至政治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中。江先生指出,律师制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标志,“律师兴则国家兴”。
江先生认为,律师职业具有两重性,具体表现为两个“道”:一是服务之道,一是治国之道。前者是通过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而收取报酬,养家糊口;后者则是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造福于民。前者不能凌驾于后者之上。江先生反复重申,律师不是商人,不能纯粹以盈利为目的,他为《律师文摘》创刊号撰写的卷首语,提倡律师“多一些哲人气质,少一些商人习气”,将律师从“匠人”提升至“哲人”高度,赋予这个群体以高贵的精神内涵。
江先生还认为,律师应该有两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先生在《中国大律师》序言中写道:“成败、苦乐、善恶、兴衰,写就了50年残缺不全的律师史和律师人物。”江先生进一步阐述到,苦乐是自我感觉,善恶是社会形象,成败是个人事业,而兴衰则关系到国家命运。所以说律师不仅仅是谋生的饭碗,也不仅仅是中介工具,甚至不仅仅是为当事人服务,他应该有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