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齐晓雯
感染HIV病毒,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俗称艾滋病。由于此病具有高传染率和高死亡率,又被世人称为“世纪绝症”。当公众对艾滋病尚心存恐惧,不少人甚至“谈艾色变”的时候,上海市女子监狱的部分民警几乎每天和艾滋病服刑人员打交道,王灿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女子监狱是关押女性服刑人员的主要监管改造场所,大学毕业的王灿在这里担任主管警官已经近4年。1000多个日夜,王灿大部分时间就是与一群确诊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员在一起的。
除了让服刑人员踏实改造,还要稳定病情、疏导情绪,让她们重燃生的希望。王灿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在女子监狱开展第八届“母亲文化节”活动之际,让我们走近她们……
一病之间 一墙之隔 如何重燃希望之光
艾滋病会侵蚀人体免疫系统,这让患此疾病的服刑人员教育改造面临诸多挑战:各种病痛缠身、担心受到歧视、被至亲家人放弃……监区服刑人员中有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等重刑犯,面对“刑期比命长”的残酷现实,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对此,女子监狱民警不仅要公正执法,还要用心教育、用爱挽救。
“除了带服刑人员定期就诊、稳定病情,让她们安心改造,还要疏导情绪,让她们重燃生的希望。”王灿说。
艾滋病病毒在空气中本身不传播,但它却极容易引发并发症,比如,有传染性的皮肤病、肺结核等。艾滋病服刑人员担心自己受歧视,所以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容易悲观绝望。作为一名主管民警,王灿为了更好地管理艾滋病服刑人员,在全面掌握艾滋病防护知识的基础上,她尽可能深入到艾滋病服刑人员中。对于发烧的服刑人员,她关切询问并及时带其就诊;对于情绪低落的服刑人员,她用心倾听、关心关爱。在一次次近距离接触中,服刑人员慢慢对王灿卸下心防,打开心扉。
“‘希望与绝望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在法理和生理的双重救赎中,唤醒那些即将冷却的心灵,让那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之光。’这是一位前辈的话,我一直牢牢记在心上。”王灿说。
女子监狱与上海疾控中心、上海市公共安全卫生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定期对民警进行专业医学医务培训,旨在对艾滋病服刑人员进行专业的抗病毒治疗。
2019年,监狱 “志坚帮教工作室”为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员开设太极班,专门聘请了专业老师前来教学。一方面为了让艾滋病服刑人员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让她们修身养性。
在一次帮教座谈会上,服刑人员刘某发言:“我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也是一名服刑人员。在社会上,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轻视生命,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后,一度自暴自弃,入监之后更是万念俱灰,想着一死了之。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政府、社会和监狱的警官没有放弃我,始终耐心开导我,向我普及康复知识,给了我生的希望和勇气。”说到这,刘某潸然泪下。就在此时,站在一旁的民警王灿拿出纸巾递到她面前。
“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艾感’人员,这样的工作环境你们不怕吗?”很多人都曾这样问过王灿。
“说不怕是骗人的,但也正因为害怕,所以要更加勇敢、更加专业。”这个身形娇小的姑娘眼神明亮而坚定。
母爱文化 化作力量 始终保持向善尽责
多年来,上海市女子监狱积极推进母亲文化建设,将母爱感化作为一种教育女犯的手段,帮助服刑人员正确认识、理解母爱,引导她们感知 “母亲”特有的爱心、责任、勤劳等核心价值理念和追求,唤醒她们心中的温柔和善良,激发她们的改造动力。
“虽然服刑人员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但母爱是一种共通的情感,即使有人还没成为母亲,但她也有母亲。即使她可能从没有感受过母爱,但她们仍然渴望得到母爱。”上海市女子监狱监狱长表示, “我们希望母爱作为一种力量,鼓励她们学会向善和尽责。对一些人来说,母亲责任的回归可以挽救一个家庭,结束这一代家庭的悲剧。”
服刑人员王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王某父母离异,自幼缺失父母的关爱,后结交了社会上不良的朋友,沉溺于毒品,因而感染了艾滋病,还传染给了自己的女儿。锒铛入狱时,王某不到30岁,女儿才1岁。
入狱后,王某抗拒改造,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屡有摩擦,甚至放纵自己的情绪,一有摩擦就想大打出手,幸而被民警及时制止。王某还拒绝家人会见,理由是“不想看到女儿的脸,后悔让她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想带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针对这一情况,监区民警中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王某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民警表示,王某的表现是“适应障碍”的体现,她突然由社会人转为服刑人,对服刑生活感到陌生而恐惧,表现为言行过激。针对王某悲观绝望、“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民警则对她进行了关于艾滋病的专业知识教育,鼓励她勇敢面对病情、调整心态和积极接受治疗。
同时,民警鼓励并安排王某参加监狱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母亲文化教育活动,阅读主题书籍、聆听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对王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通过参加母亲文化活动,我感触很深,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反思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同时我逐渐意识到我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可我也没办法去补偿我的孩子什么了。”在一次个别教育谈话中,王某这样告诉王灿。
“年少的时候,你因为缺乏母爱,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难道你忍心看着女儿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走你的老路吗?”王灿问她。王某眼含泪水,久久沉默。
第二个月,一直拒绝会见的王某申请了家属会见。通过一次次通信和会见,王某逐渐和母亲、女儿亲密起来,也与母亲化解了隔阂,向女儿表达了悔意。起初会见时的沉默流泪变成了让女儿及时复查、按时服药的声声叮咛。
随着亲情的修复,王某的改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她逐步改正自身恶习,努力重塑新生。考虑到王某家庭的特殊情况,监区民警还联系了王某户籍所在地社区,对王某开展帮教工作。得知监狱民警为自己做的一切,王某不禁痛哭流涕,她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我会告诉女儿我是如何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期的,我要让她看到我重塑新生的样子。我一定要以正直、端庄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让她见证我是一个积极、开朗、负责任的母亲,引导她崇法、向善。”
在女子监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面对冷漠、绝望、暴戾的面孔,民警们不歧视、不放弃,用担当和大爱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位艾滋病服刑人员。“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宁献给社会”,这是以王灿为代表的上海市女子监狱民警始终坚守的庄严承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