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觉醒年代》引发追剧热潮。“处处有考点”“篇篇是论文”……线上线下讨论不亦乐乎,有人点赞其为“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艺术深度的好剧”。该剧追溯了那个群星闪耀的激荡年代,激发了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根据优酷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
《觉醒年代》
导演:张永新
编剧:龙平平
主演:于和伟 张桐 张晚意 马启越 马少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首播:2021-02-01
集数:43
单集片长:45分钟
剧情简介:
本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多位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影像是岁月的再现。中国为什么能有今天,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厚重的文字记载固然重要,生动的影视呈现亦不可或缺。《觉醒年代》通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方式,不断打破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成就自己的品质。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反映的是1915年到1921年这段历史单元。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衰败、人心思变,“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风雷激荡,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
对这段岁月,文献资料、课本教材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对不少重点事件、重点人物事迹,大家恐怕还都“背诵过”。《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引人入胜,不仅在于将这段历史从文献课本的字里行间,投映于屏幕之上,更在于以“更精准、更生动、更丰满、更立体”的创作手法,为今人提供了一次与先辈隔空“对话”的契机。
《觉醒年代》明确定位为“年代”的呈现,即自然演绎当时的历史状态、民众觉醒过程和思想交锋的场景。导演和编剧在对历史细节充分考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声音、影像以及演员的到位表演,将其再现还原出来,真正让青年一代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北京城“黄沙满地,车辙纵横”,那个年代最有思想的一群人来到这里,以各自方式为未来中国艰辛“寻路”,其间的情感冲突、思想分歧、道路分野,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烙印。
英雄人物应时代而生,因此他们的出场也就非常关键。《觉醒年代》有意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所谓人像展览式,就是选择相应的特定场景,让相关人物陆续登场亮相。在《觉醒年代》中,先后出场的人物有好几十个,却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与袁世凯签署了“二十一条”,这引起了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极度愤慨。日本早稻田大学里,中国留学生慷慨激昂地发表爱国演说,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出现在荧幕中……这是《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出场,特立独行却又具有领袖风范。瓢泼大雨的街上,满街穷苦的小商贩冒雨叫卖,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士骑着马横冲直撞,一个青年人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在人海中奔走……这是青年毛泽东,别具风采。
一队凶神恶煞的军士推着几个死囚在菜市口行刑,麻木的群众前往围观,一个老太太用颤抖着的手捧着装有蘸过人血馒头的碗……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冷冷地看着这一切,喝下一口酒,将碗重重地放在桌上,然后镜头扫过他忧愤深广的眼神……这是鲁迅小说《药》的经典场景,被《觉醒年代》用来作为鲁迅的出场景象,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对于一些非重要人物,根据表达的需要,《觉醒年代》也一一进行精心设计,让其出场更为生活化。
有评论分析,《觉醒年代》能让主流观众从感性到理性上都代入,是因为在三个层面的相得益彰。首先,是从思想、文化视角对宏观时局的切入。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强国梦添砖加瓦的普通观众而言,能找到共鸣。其次,是人物主观的情致考量。《觉醒年代》塑造的伟人们,是不刻板的。他们热血、儒雅,坚守道义,他们既能以大局为重捍卫尊严,又能放下身段招贤纳士,还能以雅趣自乐陶然观雪……这样的觉醒者,更能让观众信服,心生敬仰的同时也备受感召。最后,还有凝练又意味深远的视听语言。尤其是该剧在用隐喻、蒙太奇等手法表现历史社会情状、人物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极高的认同。
(综合整理自中国城市报、海南日报、北京日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