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匠心守护初心 打造“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昨重新开馆

本文字数:2438

昨天上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们在二大会址前合影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在延安中路,8个修缮一新的石库门门洞格外醒目,希腊科林斯式砖雕柱头,砖砌清水红砖柱身及上枋门楣,“腾蛟起凤”腾跃其上……

历经近半年维护保养,昨天上午,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向社会公众重新开馆。

169个日日夜夜,4056个小时;历经12道工序,一砖一瓦蕴藏匠心。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加固建筑本体、修复风貌的同时,优化了场馆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以更丰富、更创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提升展陈

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此次维护提升项目,涵盖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

展陈提升改造后,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厅、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展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专题展厅”共六个展区组成,再现了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介绍,此次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围绕建党百年,优化场馆空间布局,改进展陈形式,调整展陈内容,着力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其中,代表墙的调整就是这一布展理念的最佳体现。

记者走进展厅发现,原是以白色为底色的代表照片,当观众走近时,却突然变成了透明色,透过照片便可看到室外的阳光长廊及石库门景象。

“‘12位代表展墙’采用了双层夹胶通电玻璃,通过电源控制,可调节通电玻璃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展厅的通透性,也营造出了照片中的代表注视着这栋石库门的感觉。”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为保证展出质量,本次修缮调换了部分代表的照片,并对部分代表照片进行了专业修复,确保党史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展墙前方配备黑檀实木手工定制陈列展柜,力求与建筑结构自成一体,色系统一,衬托展出实物、文献的历史厚重感。

在基本陈列展厅,巨型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引人注目。

尤玮介绍,这幅油画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于馆内做过展陈。“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为让油画更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将原作者俞晓夫请来亲自修复。”油画经俞晓夫亲自修复、补色、上光,并进行清洗后再次回到展厅展出,观众可以重新“看见”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到馆参观者通过油画不仅能够了解中共二大的会议场景,也能体味绘画艺术的动人魅力。

据悉,纪念馆这次的展陈提升还有不少“首次”。比如,首次将二楼人民出版社旧址在一楼至二楼的楼梯下方全景展示,通过同步联动的平板设备,控制切换视角,360度全方位观看人民出版社空间场景内容。另外,原址中还首次展出王会悟关于中共二大会场布置平面图的回忆手绘稿。

经12道工序  一砖一瓦蕴藏匠心

据修缮方介绍,此次建筑本体维护保养项目,在确保文物建筑安全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在选材、工艺方面秉持匠心,按照传统的材料及工艺对建筑进行维护保养,原汁原味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

希腊科林斯式砖雕柱头,砖砌清水红砖柱身及上枋门楣……二大会址靠近延安中路一排石库门头建筑的8个门洞16根砖柱及门楣的修复,以“修旧如旧、修旧如故”的修缮工艺还原了该建筑百年前建造时期的原貌。

而这恰恰也是此次修缮维护的重点、难点。

“我们采用的是上海本地传统修复工艺,砖面、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圆灰缝)整个修复过程要经过12道工序。”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负责人、“上海工匠”吴公保师傅介绍,修复材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按传统房屋修理施工操作规程的“用料规定”配比配制,用人工绕拌、锤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砖面修复料。

石库门红砖的“红”,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当时仅门楣的配色,就做了不下16个小样。

“首先,我们要对历次修缮上去的各种替代料、复合型料及化学物质进行冲洗,露出原始红砖面,冲洗不掉的釆用人工剥除。剔剥已损坏、断裂、松动的碎砖碎片及残渣并冲水清洗。”吴公保师傅介绍,再要用相近年代的老红砖根据其距形尺寸裁砖镶砌,砌筑砂浆按规定配比,俗称镶砖工艺。

从冲洗、到镶砖、手工打磨……整个修复过程经过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用匠心守护初心。

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党史宣讲

记者注意到,此次重新开馆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其中不乏亲子观展者。市民邵先生就带着儿子一同来观展。

“今天正好是5月4日,知道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就带着他一起来感受一下。”邵先生说,就读三年级的儿子已经学习了部分党的历史,希望通过实地观展,让他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大家好,这本铅印小册子最后十页收录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章程。它的诞生,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终完成,党的事业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5月4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放后的首日,站在党章集锦墙前,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党史讲解员李士杰,正在向游客讲解党章诞生的故事。

工匠黄俊雄,武警李士杰、李昊杰,护士梁爽,大学生陈绍东……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身穿不同制服的志愿者讲解员正在作开展首讲。首讲围绕“永远跟党走”及五四青年节“薪火传承”宣传主题,青年志愿者们站在不同的点位,结合不同的身份,讲述党史故事的同时,还融入了各自的感悟。

“我们会面向社会,广泛发动志愿服务力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党史传播中,使党史宣讲让大家耳目一新。”尤玮说。

此次维护提升开馆,也意味着在建党百年之际,纪念馆将迎来又一轮的参观高潮。为此二大会址纪念馆在服务参观者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面临即将到来的建党百年参观高峰,我们已经制定了大客流参观应急预案,在确保防疫要求的基础上,尽全力提升讲解质量与服务品质,力求让每一位观众趁兴而来、满意而归。”尤玮表示。

据悉,接下来,二大会址纪念馆所辖的“两馆五址”将串联特色红色文化路线,精心打造“一馆一品”,倾力打造红色景区,生动讲述党史故事,助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匠心守护初心 打造“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2021-05-05 2 2021年05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