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中国

没特色的“景区纪念品”能纪念啥?

本文字数:720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景点人气爆棚,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元,游客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少游客也表示存在遗憾:一些景区卖的所谓“纪念品”大同小异,不仅梳子、手串、披肩、海螺四处可见,更有甚者,一块普通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里是  “苏绣”,在湖南景区就成了“湘绣”,到了四川又被唤作“蜀绣”,其实它们可能都来自某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兴致勃勃地去一个地方游览,除了休闲观光,多数游客都希望带回一些旅游纪念品。既然是纪念品,自然要既有特色又有品质,“色”  “相”二字缺一不可。但这点小小的愿望,其实很难实现。

本应为旅游目的地名片的纪念品,却在各地旅游景点  “撞脸”,同质化、地摊化成为当下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鲜明标签,毫无纪念价值。其中原因,除了文化缺失、创新不足,还有“门票依赖症”在作祟:当仅靠门票收入就能赚得盆满钵溢,还要深度开发和文化创新做什么?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游客越来越看重出行品质。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出行更加看重休闲度假类品质出行,私密化、定制化、小型化成为主流。这种趋势下,一些地方仍旧把景区纪念品当作一般小商品对待,不顾特色与品质,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拉低消费意愿,也直接影响亿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块洼地。

值得一提的是,  “五一”期间,洛阳博物馆开发的“唐妞”系列文创新品、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  “黄鹤楼雪糕”成为“爆款”。这提醒我们,要让旅游纪念品走出同质化洼地,各地景区要学会看长远、算“大账”,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景区内涵打造有特色、重品质的纪念品,让游客心甘情愿地为文化创意买单,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8 没特色的“景区纪念品”能纪念啥? 2021-05-07 2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