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张军是上海市女子监狱的一名民警,从事监管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里,张军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曾经 “怼天怼地怼空气”、一度绝食、拒不认罪的服刑人员。面对这样一块“顽石”,张军用她的刚毅和坚持,打了一场“攻坚战”,展现出女监民警良好的执法形象,体现了女子监狱“崇法、尽责、向善、卓越”的母亲文化价值理念在教育矫正服刑人员方面的显著效果。
充满不信任的大眼睛
张军记得初识孙某是在一个冬天。当时张军所在的监区来了一批新入狱的服刑人员,孙某就是其中之一,她因为涉毒类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瘦高身材、一双大眼睛……孙某的外形并不出众,但却给张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眼神里有强烈的抗拒,特别与众不同。”
张军每次都要对新来的服刑人员进行逐个谈话,了解每个服刑人员的情况。在张军看来,这是确保监管安全以及日后开展工作的基础。孙某的特殊再次跃入她的视线——“不认罪”。那双充满不信任的大眼睛浮现在张军的脑海中……
很快,张军再次见到了那双眼睛。在按工作计划对新收服刑人员开展个别谈话时,张军还记得,孙某走进谈话室后站在离她很远的地方,侧着身,用略带质问的语气不流利地发出“三连问”:“你找我干什么?你找我干什么?你找我干什么?”
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张军,这个服刑人员比较棘手,对她这样看似顶撞民警、不服管教的行为,不能简单直接地采取强硬的管教方式,必须要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张军先发制人,自我介绍道:“我是你的主管警官,想跟你谈谈你的案子。”
听到“案子”,孙某情绪更加激动了,大眼神充满敌意地瞪着张军,“我没罪,我没罪的,你们抓我干什么?放我出去。”张军意识到对犯罪获刑的不接受、不理解是孙某的心结,要打开这个“结”需要时间。于是,张军当机立断终止了这次谈话。
“绝食危机”
孙某服刑没多久就开始拒绝进食。一直关注着孙某情况的张军与她进行了第二次谈话。
“为什么不吃饭?”面对张军的提问,孙某依旧瞪着眼睛,尖声叫道:“我不吃你们的饭!”
“既然在这里就必须遵守规定,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罪,是被冤枉的,可以申诉,绝食起不到任何作用,你自己想清楚。”张军平静而严肃地说。她注意到孙某听到这话有一瞬间的愣神,说完这些她就转身离开,没有留给孙某反驳的机会。
张军明白,按照孙某的性格,如果硬要她吃饭,只会引发她更多的抗拒,结果将适得其反。
张军密切关注着孙某的状态。几天后,正常喝水但未进食的孙某明显表现出对食物的渴望,她一直咽着口水,内心似乎在挣扎。张军与医生商量后,她找到了孙某:“你这些天都没吃饭,我带你到医务室检查一下吧。”
正如张军所料,孙某没有拒绝。轮到孙某就诊时,张军在诊室门口停住了脚步。她知道距离“突破”只差一个“台阶”了。果然,在医生的配合下,孙某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奶粉,“绝食危机”就此化解。
接下去的一周里,因肠胃恢复的需要,孙某一日三餐以粥为主,张军和她有了第三次谈话。谈话中孙某向张军抱怨吃不饱。张军第一次从那双大眼睛里看到敌意和抗拒以外的东西。
张军教育孙某,她的绝食行为是违反监规纪律的,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孙某对此表现得漫不经心,但从此之后,她再没有过绝食的举动。
“石头”裂开了缝
秋去冬来,天气转寒,张军发现孙某仍穿着入监时的单布鞋,便申领了双新棉鞋给她。孙某满怀戒备问道,“干什么?”
张军淡淡地说,“给你申领了双新棉鞋。”
孙某默默看着棉鞋,大眼睛里涌动着泪光。之后每个寒冷的日子,孙某都爱惜地穿着那双棉鞋。张军知道,“石头”微微裂开了一道缝。
之后的日子里,张军对孙某的思想动态几乎做到了然于心,她不放过每一个对孙某进行教育矫治的机会,她倾听孙某对案件的想法、对家人的想念……
为了让孙某认识到自己的罪错,张军耐心细致地为她讲解法律法规,联系孙某远在他乡的儿子,用亲情的力量感召孙某。
不到三个月,孙某的眼神从戒备、抗拒逐渐有了温度,开始正常接受监狱的管理和教育,不久之后,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罪错,递交了认罪书。而后几年的服刑生活里,孙某依然有些孤僻,但她改造表现稳定,有事也愿意主动与民警交流了。
“她后来再也没有初见时那种对立的眼神。”张军一直忘不了孙某眼神的变化,“她让我体会到教育矫正服刑人员在以法律为准绳,坚守监狱工作准则的同时,也要善于因人施教,发挥女性情感丰富细腻的优势,走进她们心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