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金玮菁
时下爱美女性最关注的是什么?莫过于医美。玻尿酸、肉毒素、水光针、溶脂针等等,都是常见的医美产品。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医美产品是从哪里来?它们是不是符合标准?日前,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非法经营医美产品的案件提起公诉。
2020年8月,公安机关在江西省宜春市一仓库抓获了非法经营医美产品的张某,以及为他收发货物的吴某。查获玻尿酸、肉毒素等大量第三类医疗器械、药品,货值共计55万余元。
合伙经营医美产品
事情要从2020年四五月说起。张某和杨某看到市场上医美行业非常火爆,就开始对医美产品进行调查。
张某告诉检察官,市面上常见的有玻尿酸、肉毒素、水光针、溶脂针等,这些美容产品都是注射使用,玻尿酸作为肌肤填充,注射后看上去比较饱满;肉毒素用来瘦肌肉;水光针用来美白;溶脂针用来溶解脂肪……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两人决定合伙做医美产品的生意。
张某联系购买减肥药,杨某购进各个国外品牌的玻尿酸、肉毒素、水光针、溶脂针等产品。他们将产品分装后,在各个微信群和朋友圈打广告。有人主动联系下单,他们再根据订单发货。
张某和杨某并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也没有第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那么他们销售的这些医美产品是真是假?如何分辨真假?张某说:“这些医美产品都是真的,我们凭经验看得出来,如果是假的一眼就能分辨。”
高薪雇佣小工帮忙发货
张某和杨某的生意太好,两人根本忙不过来。在经营了一个月后,杨某找来了老乡吴某帮忙,还租了一个仓库,安排吴某住在仓库。货物到仓库后,吴某就在仓库收货、分装,根据客户订单发货。刚开始,每天生意有十几单,发展到后来,一天可以有三十几单。
吴某交代,自己知道经手的都是美容方面的产品,共有十几种。张某和杨某告诉他一些简称,便于收发货,比如 “内粉” “外粉”“纽拉” “贝拉” “德玛”等。有时张某和杨某会要求将这些物品与针筒一起寄出给客户。
关于张某和杨某是否有药品销售许可证、这些药品是真是假等问题,吴某都表示不知道。但他知道在江西当地平均工资是3000元,自己只是收发快递,每月就能拿到1万元的高薪。
“卖这些东西应该是违法的,所以工资才会那么高,但是工资太高太有诱惑,我也就没有深究。”吴某说。
通过网络销往各地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好友在卖医美产品,就通过微信购买了两支溶脂针,经查快递发货地址和发货人电话就是从吴某处发出的。办案中发现,类似这样的买家还有很多。这些医美产品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的传播,销往全国各地。
公安机关通过线索发现,有人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境外走私等非法渠道大量购入美容针和药剂,并在宝山区一小区内通过微信等互联网方式对外销售,经过一番调查,抓获了本案的张某和吴某。杨某在逃,公安机关对其作进一步侦查。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张某、吴某违反国家规定,在未取得第三类医疗机械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于我国境内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和药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张某、吴某提起公诉。
日前,经审理,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张某、吴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六万元、三万元。
检察官提醒,这些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医美产品,外包装是全英文,既没有获得进口许可,也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对人身健康产生危害。因此,请广大爱美人士选择医美服务及购买医美产品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选择符合标准的产品,以免“微整形”变成“危整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