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上海又添一处红色新地标!

中共中央军委旧址纪念馆揭牌

本文字数:3347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 本版摄影 记者 王盠

观展者在烈士缅怀区前拍照留念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新闸路613弄12号(原新闸路经远里1015号)矗立着一幢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1928年至1929年,这里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见证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周恩来、杨殷、彭湃等革命元勋的光辉事迹。

昨天,历时三年筹建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一馆五址”中首个正式开馆的场馆。

突如其来的搜捕

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见证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周恩来、杨殷、彭湃等革命元勋的光辉事迹。

时间拨回1929年8月24日下午。

彼时,中央军委、江苏省委军委在军委秘书白鑫家中(新闸路613弄12号)召开联席会议,与会者有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主任杨殷,中央军委委员彭湃、颜昌颐,兵士科科长邢士贞和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张际春。

16时许,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数辆红皮铁甲车突然呼啸而至,大批荷枪实弹的武装巡捕、军警破门而入。因事发突然,后门和弄堂路口又有重兵把守,根本无法撤离,杨、彭、颜、邢、张等5人当场被捕。

中央得知消息后极为震惊。在查明叛变者是白鑫后,立即向在沪党员发出警报,并指示周恩来率中央特科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营救,但唯一一次押解途中武装解救的机会,却因错过时机而失败。

“不要为弟等牺牲而伤心”

被捕同志被引渡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后,彭湃、杨殷等因身份暴露,自知必死无疑,就抓紧最后时间在狱中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思想,每每说到激动处,还齐唱《国际歌》,引得囚犯和进步看守士兵高呼口号和之。

“有些久闻彭湃大名的人,闻得彭湃在此,均争相来看;还有几个识得彭湃的人,均以旧时相识为荣。”30日行刑前,彭湃乐观地在墙壁上画了一条龙,说自己快要“飞龙升天”,杨殷也坦然笑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一封写给冠生(周恩来)的信中,他们写道:“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

走向刑场前,彭杨颜邢4同志唱着《国际歌》,呼着口号出了狱门,引得一般士兵及狱犯都痛哭失声,甚至看守所人员都为之掩面。

1929年8月30日,中央军委4名同志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英雄长眠,浩气永存。

九月来信的故事

在纪念馆一楼展厅内,有着数封“来信”,其中“九月来信”最为大家熟悉。

军队建设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一些建军原则思想和设想,红军在斗争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建军的具体问题,迫切需要中央军委及时指导,统一认识加以解决。

1929年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关于红四军遭到强敌尾追的报告。周恩来根据中央会议精神起草的信中,要求毛泽东、朱德尽快安排分散部队,赶来中央,“将一年来万余武装群众斗争的宝贵经验,贡献到全国以至整个的革命”。

1929年4月7日,中共中央再次致信毛泽东、朱德。信中分析军阀混战的国内政治局势,并说“中央希望前委派一得力同志前来与中央讨论问题”。同年8月中旬,陈毅按照中央四月来信精神来到上海。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全面情况的详细汇报。会议决定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组成委员会,由周恩来召集,起草有关决议,由政治局讨论通过。在中共中央军事会议期间,周恩来和陈毅多次谈话,强调要巩固红四军的团结,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代表中央宣布仍由毛泽东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9月28日,经中央政治局讨论(由陈毅执笔起草、经周恩来审改),通过了“中央致红四军前委指示信”  (即九月来信)。

陈毅带着中央指示信回到红四军进行传达,随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复职,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当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古田会议决议系统地回答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不仅把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具体化,而且结合红四军的实际情况,发展了九月来信的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和组织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收集史料反复考证50%为文物复制件

“这里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表示,“中共中央军委旧址纪念馆开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军事斗争的早期实践与探索,意义非凡。”

近年来,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结合“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及相关史料,积极梳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为精确还原历史,除了反复进行专家论证外,团队还赴北京,甚至海外收集实物史料。

霍海丹告诉记者,为了更多地挖掘早期中央军委在武装工农、举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指导红军建设等方面的史料,工作人员分别赴北京、武汉、浙江、广东、台湾、俄罗斯、荷兰等地进行史料征集,征集和复制到了数百件早期中共中央档案史料和照片,非常珍贵。“这些70余件展陈物中,约一半为首次披露。”霍海丹说。

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建设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并对展陈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数十次大纲调整和展陈空间的修缮拓容,如今192平方米的展厅面貌一新。

“我们的展陈大纲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展陈内容中有50%的文献资料以文物复制件的形式陈列展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介绍。丰富的文件史料展柜实现挂壁“上墙”,一来照顾到观展者视角,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空间,提升观展舒适度和体验度。

纪念馆展陈内容分四部分:中共中央军委的酝酿与成立;在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斗争中前进;指导红军建设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早期中共中央军委历史沿革和人物简介。突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军史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用活用好史料,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资源变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

专设烈士缅怀区  可聆听烈士家书

“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

记者昨日走进纪念馆内看到,作为中央军委的追根溯源之地,纪念馆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自成立至1933年1月离开上海向苏区转移,这将近8年间的历史变迁。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一楼展厅内,一份由邓小平所做八七会议记录中,记录了毛泽东在汉口会议中的发言……从中共中央军委的酝酿与成立,到指导红军建设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等,纪念馆再现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革命前辈舍生忘死、浴血奋斗,对武装工农、举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指导红军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的艰辛曲折探索,作出的许多重大贡献。

走进二楼展厅,轻点立柱上的电子触摸屏,就能左右滑动翻看烈士家书与手稿,仔细聆听朗诵者的朗读。“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其中一封彭湃等人写给冠生(周恩来)的信中,如此说,充分体现了烈士就义前的坚定。

此外,墙上的“动态影像窗”再现上世纪20年代石库门里弄场景,增强历史代入感。“我们重新布设的动线,让观展线路更流畅,同时,在有限空间内设置弧形屏幕,增加展厅纵深感。”尤玮表示。

“要将烈士故事和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当日,“军委四烈士”家属代表:彭湃烈士之孙彭浩,杨殷烈士外孙女崔静薇、曾外孙女崔淑敏,邢士贞烈士侄孙邢双庆、邢红建等出席开馆活动,并参观了场馆。

“见人见物见精神”。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二楼还特意辟立烈士缅怀区。杨殷烈士缅怀区下,还有2009年其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颁发的纪念章,为家属捐赠。

参观到此处时,杨殷烈士外孙女崔静薇感慨万千。她说:“他们从参加革命开始,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至死信念不改。”

崔静薇说,之所以将纪念章捐赠给纪念馆,是因为“这个纪念章放在这里意义更大,提醒我们要将英烈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彭湃烈士之孙彭浩表示:“作为烈士后人,我们肩负着历史使命,要把革命传统弘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己所能,将四烈士的故事当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据悉,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将依托“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进一步加强与驻沪部队等单位共建,携手打造“军人讲军史”特色志愿者服务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常态化、持续性开展,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中共中央军委旧址纪念馆揭牌 2021-05-11 2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