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法治报通讯员 沈浩
金色的相框中,“毛泽东”三个字遒劲有力……朱建军家中有个“传家宝”。这是1951年,他的外婆李秀英作为全国特级治淮劳模出席会议时,毛主席欣然为其签名的。70年过去了,这个签名业已成为激励全家人前行的动力。李秀英曾朴素地说:“我们是党的人,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作为金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朱建军和他的家人们始终牢记这句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
毛主席珍贵签名成为“传家宝”
1950年夏,淮河洪水再度泛滥,淹没了李秀英的家乡。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李秀英主动报名参加,带着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上了治淮工地。
凭着坚强出色的表现,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工地拍摄治淮纪录片,把李秀英作为重点拍摄对象。1951年国庆前夕,23岁的李秀英作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下午,议程结束后,毛主席经过她的身边,一位工作人员向毛主席介绍了她,说这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毛主席停下来,和她亲切握手。李秀英双手将笔记本和钢笔递给毛主席,请毛主席为她签字,毛主席欣然签名。当天的妇女代表聚会上,邓颖超还和李秀英等人亲切合影留念。
毛主席的签名,成为李秀英一家的“传家宝”,珍藏至今。
一部治淮纪录片让夫妻团圆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给李秀英的命运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1952年的福建前线,某部连长冯学永在部队看到了纪录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银幕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久违的家乡。当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影伴随着电影解说“颍上县农家女李秀英”出现时,这个八尺大汉竟止不住嚎啕大哭!李秀英,正是冯学永阔别5年杳无音信的妻子。
后来,李秀英收到一封由家乡转来的信。打开一看,竟是分离了多年的丈夫冯学永写的。
当时在合肥工作的李秀英立即向单位请假,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与丈夫见面后,这对因战火分离多年的夫妇满面泪痕,紧紧拥抱在一起。
家风传承,人民警察时刻为人民
李秀英有句朴实话语成为全家人的家训:“我们是党的人,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李秀英的儿孙个个一身正气,他们有的步入军营,有的进入警营。其外孙朱建军是一名1982年参加公安工作的老警察,曾外孙王丹骏是一名刚入职的公安辅警。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朱建军,对外婆李秀英那种坚韧乐观、敢想敢干、甘于奉献的精神,从小满怀崇敬。从警至今,他辗转多个岗位,曾任分局水上派出所副所长、松隐派出所教导员、保安公司副经理等,共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获分局嘉奖11次,三次被评为分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17至2020年度金山区优秀平安卫士”等荣誉。
而今年新加入公安队伍的王丹骏说:“曾外祖母是一名老党员,她那种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我是90后,是一名辅警,我热爱现在的工作,从中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