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历时半年,中共四大纪念馆布展提升工程圆满完成,昨天以崭新面貌面向社会重新开放。上午9时,“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新开馆活动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广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等出席活动。毗邻国旗广场的是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
确定里弄名为“广吉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有三次是在上海石库门里召开的。
中共一大会址里弄名为树德里,中共二大会址里弄名为辅德里,而中共四大会址里弄名却在历史长河中尘封了近一个世纪。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大会址毁于日军侵华炮火。新中国建立后,会址考证工作被提上日程,经过反复研究,直到1987年才确认会址所在位置。
“近年来,在市、区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指导帮助下,我们通过查找档案史料、开展考证研究,最终使‘广吉里’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得以确认。”中国四大纪念馆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黄明告诉记者。
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介绍,升级后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馆总面积约3040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厅面积约1839平方米,较之前扩大了一倍,完整再现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的生动场景。
记者走进馆内看到,穿过一扇扇石库门,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我们将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童科介绍,与此同时,纪念馆进一步融入多媒体互动技术,实现“智慧”场馆,如:AR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投影动态展示、图像识别、雷达互动捕捉等,更好提升观展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
此外,本次展览还将中共四大与会代表们的老照片运用点雕艺术重新呈现。纪念馆还通过大量挖掘和讲述展品背后故事,如:中共四大会议通知、会址的考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和14份大会文件等,使展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
虹口与国旗缘分颇深
虹口与国旗有很深的缘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曾长期居住于虹口。
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共四大纪念馆利用重新改陈布展的机会,专门设置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
“我们还挖掘整理诸多珍贵史料,如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设计手稿、字画,含有国旗、国徽元素的各类纪念典藏,其中不乏原件罕品;展览辟出独立区域,客观再现了曾联松生前工作、生活的场景。”工作人员介绍,观众还将一睹曾联松亲笔签名的国旗,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上海人民广场升旗仪式使用国旗、白公馆革命志士在狱中缝制的五星红旗,祖国最南端三沙市成立以来在永兴岛升起的国旗等。
展览还邀请知名艺术家创作相关绘画、雕塑,增强展览视觉效果,向观众全景化、沉浸式展现国旗创作诞生的伟大历程,和中华儿女与国旗的动人故事,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高地。
形成红色文化矩阵
以国旗广场改造为契机,中共四大纪念馆还打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虹”色足迹年轮大道等红色教育和“大思政课”教学场景,形成红色文化矩阵。
其中,“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铜牌阵列由32块镶嵌在广场上的铜牌组成,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上的30件大事并配以相关建筑图案,铜牌阵列形似火焰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精神,展现了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虹”色足迹年轮大道集中展示了虹口区85处革命遗址旧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虹口的战斗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连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