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王洁
本报讯 “新型毒品”有哪些伪装方式?怎样避免被毒品蛊惑?“六一”前夕,上海市青云中学八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主题教育课。来自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鉴定人陈航带着各种教具,给孩子们生动地展示了毒品真实而可憎的面目。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司鉴院正在实施的一项公益科普项目,鉴定人走出实验室,走进校园,将崇尚科学的种子深埋童心。
上午8点15分,主讲老师陈航身着一件印有许多化学元素的黑色T恤走进了讲堂。陈航是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博士,在工作中时常需要甄别各类最新毒品。在这堂为15岁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禁毒法治课上,陈航从现今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毒品利用的电子烟说起。
在毒品甄别环节,陈航给孩子们展示了相思树皮、笑气、邮票等最新的毒品样本。隔着证物袋观察毒品,让孩子们感到新奇不已。陈航告诉记者,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他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对传统毒品非常熟悉,但大家对于新型毒品不甚了解。“16岁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强烈,他们也是新型毒品的侵害对象。”陈航在课上讲述了一个案件,一群初中生在中考结束后,欢庆毕业时误食放在蛋糕中的“快乐粉” (新型毒品的其中一种),造成了人身伤害的严重后果,也为孩子们的花季抹上了阴影。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司鉴院以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司法科技,守护安全”为依托,还将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线下讲堂、讲座,同时制作5堂视频课程,每堂20分钟,以供学校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热爱科学,遵守法治的理念。
“这堂课不仅仅是科普教育,更是一次生命教育,”青云中学校长沈洁表示,陈航所列举的案例中的主人公与课堂上的学生年龄相仿,因此对于同龄的孩子能起到深刻的教育意义。“青春萌动期的孩子既想要更多的同伴交往,但同时也没有完全树立好三观,懵懵懂懂之间更需要好的引导。”沈洁认为,这堂特殊的班会课不同于过去对于禁毒的“通识教育”,而更有针对性,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更好地拒绝毒品的诱惑,从而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